澎湃新闻老总是谁?

论文降重 独有的降重技术

免费使用,100%过查重,多种降重模式,1小时轻松搞定论文

论文查重 检测与学校相同

一站式聚合查重平台,含知网、万方、维普等,正品价格便宜

澎湃新闻老总是谁?

问:澎湃新闻老总是谁?

  • 答:
    2014年6月10日中午,有媒体报道,东方早报新媒体项目“The Paper”已经低调上线。《东方早报》新媒体项目负责人王否认了上线的想法。他向搜狐媒体证实,《论文》还在测试阶段,只做域名切换。以及“已经切换了一段时间了”,但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上线”。[1]
    该报网站确实存在严重的内测痕迹。比如网页顶部的banner广告,很明显只是一个样子,而底部的广告位只是简单的显示了“广告”两个字。与此同时,如果我们将“论文”输入百度和其他搜索引擎,我们仍然无法找到这个网页。[1]
    搜狐媒体发现,微博名为澎湃纸也被改成了“The Paper”,上面只发了一条微博。此外,搜狗微信搜索也发现了与论文头像和名称相同的微信,但微信中并没有进一步发布内容,只有标注“论文中用户交流互动的地方”的功能介绍。[1]
    据悉,该报在人员配备方面非常强大。未来项目团队大概会达到近400人,海外摄影师也会陆续配备。[1]
    在搜狐传媒参加的一次活动中,王表示,公司创立初期的商业压力并不是很大,因为初期大概已经投入了三四个亿。至于初期3亿至4亿元的预算来源,王表示,一部分来自政府,一部分来自财团,主要费用是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自己的记者(这些记者实际上要为《冬枣报》服务)。最后如果新媒体项目风起云涌,“大概需要三四百人,所以现在人手不足。”望采纳

问:浅谈人民币升值的利弊问题论文?

  • 答: 浅谈人民币升值的利弊问题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浅谈人民币升值的利弊问题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 要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率先走出低谷。美国等国再一次开始向中国施压,迫使人民币升值。本文分析人民币升值后对我国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认为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弊大于利,而长期来看则是利大于弊。所以,我国在短期内应顶住压力,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同时加快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在长期内实行弹性汇率。

    关键词 :人民币升值 弹性的汇率制度

    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危机中的率先复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体自2010年初便开始向人民币升值施压。推迟三个月公布的美国财政部《国际经济政策和汇率政策》报告,最后虽然没有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但仍坚决认为人民币被低估。人民币是否真的要被美国等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还是应坚持维持稳定的汇率。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而言是一柄双刃剑,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并存,而人民币如在短期内大幅升值,更是弊大于利。

    一、人民币升值的有利影响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有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刺激进口增加。人民币汇率升值,国外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价格比以前便宜,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同时,汇率上升会抑制出口,长远来看,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是有利于改善吸引外资的环境。人民币汇率升值,可使已在华投资的外资企业的利润增加,从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促使其进一步追加投资或进行再投资;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吸引大量外资进入中国的资本市场。

    三是有利于提高人民币的币值含金量和国际信誉,扩大人民币的结算范围,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做好铺垫。

    四是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中国近年来频繁遇到的反倾销诉讼和其他贸易争端越来越集中于人民币汇率定价过低之上,致使人民币升值与否成为减少贸易摩擦的关键。

    五是有利于中国的企业对外投资,走向世界,增大中国的资本输出和投资实力。

    二、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不利影响

    特别是在目前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经济的负面作用较为突出。

    一是抑制出口增长。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对我国大量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造成巨大伤害,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不利于经济的复苏。同时,对于目前仍是出口导向型经济的中国,对经济增长影响巨大。

    二是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在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人民币一旦大幅升值,将触发“热钱”对金融体系的冲击。大量短期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资本市场的逐利行为将加大我国房市、股市的泡沫,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是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迫使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大量买进外汇,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四是增加就业压力。由于目前我国提供的就业机会的主要是出口企业,人民币升值将抑制或打击出口,甚至导致出口企业破产,最终将造成就业困难,影响社会稳定。

    五是使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大量缩水。

    三、人民币升值短期弊大于利,长期利大于弊

    我们应该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对人民币的升值问题进行利弊的.权衡。

    在短期内,人民币升值绝对是弊大于利的。当前,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是确保我国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必要手段。我国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靠出口来拉动,且扩大内需也需要一个过程,贸然减少出口,大量的外向型企业缺乏承受能力而破产,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我国内部需求结构得到明显改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水平前,外部需求依然会是支撑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重要动力。而此次的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使汇率更具有弹性,也将使人民币在短期内不具备大幅升值的可能性。

    从长期来看,如仍维持现状,保持汇率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巨大的负面影响。比如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能力受到较大损害;导致国内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导致相对价格扭曲,加重经济失衡程度等。

    总体说来,在长期中中国保持一个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至关重要,而人民币的汇率管理要提倡三性:渐变性、内生性和可控性。中国保持一个弹性的汇率制度这不仅对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对中国自身的经济结构调整和长期健康发展也有深远的意义。在长期内,人民币在经济的可适度范围,小幅升值、弹性浮动将是利大于弊的。不过,在短期内,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是有其必要性的。人民币汇率应更多考虑国内经济因素和形势而浮动,不要受制于他国,屈从于美国等国的压力而使人民币贸然大幅升值。而美国迫使人民币升值更多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推动其经济的继续复苏。美国巨额的经常账户逆差的主要原因还是美国自身的国情,将其归咎于中国的人民币汇率被低估是不合理的。所以,在我国相关改革完成之前,名义汇率在短期内的大幅升值,不仅仅无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反倒可能带来许多无法应对的潜在风险。我国应顶住国外压力,加快汇率制度改革步伐,尽快建成更有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驾驭好人民币升值问题。

    参考文献:

    [1]程实:人民币汇率升值“合理”吗[J] 西部论丛 2010年04期

    [2]陈永昌: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与走势预测[Z] 凤凰网

    [3]贺军:全球经济复苏前中国应坚持现行人民币汇率政策[J] 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70期

    [4]曹彤:合纵连横,主动出击,人民币汇率战争新思维[J] 环球财经 2010年04期

    [5]杜琴庆:美财政部:中国不是汇率操纵国 人民币依然被低估[N] 东方早报 2010年7月10日

    ;

问:对视觉文化传播运用分析探讨论文?

  • 答: 对视觉文化传播运用分析探讨论文

    如今,以电视、电影、报纸、书刊、互联网等为代表的大众媒体,特别是影像媒体,正在日益制造和传播着各种各样的视觉符号。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转换。视觉传播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本质就是通过各种媒介,将特定的视觉信息最准确地、最快捷地传递给大众。在现代社会,这种全新的视觉文化在各个领域发展并运用。

    数字化媒体造就视觉样式的丰富性

    数字化媒体的出现,使得社会环境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网络技术、数码艺术设计、数字电影电视、多媒体广告短片等新兴科技不断地挑战并充实着传统的视觉传播形式。与此同时,也使视觉传播的样式出现了新的特征:形态上的平面化、静态化,开始逐渐向动态化、综合化方向转变;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平面延伸到三维立体和空间;从传统的印刷设计产品更多转化到虚拟信息形象的传播。

    20__年,在“艺术与科学——国际数码艺术交流展暨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互动作品《吹皱一江春水》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互动情境:观众向输入设备吹气,悬挂在墙面上的一幅中国山水画中的水塘便会随气流的长短强弱泛起阵阵涟漪,观众在与作品的互动中得到了巨大的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理解和创造的愉悦。新兴媒体的应用不仅带给人们全新的视觉感受,在视觉样式的扩展和应用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无止境的可能性,还导致了人们不同于以前的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审美意识以及时空观念。

    数字化:传统媒体跻身新媒体行列

    如今,广告锐减、读者分流、影响力下降等等问题像梦魇般困扰着纸质媒体,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在年轻受众群中被不断边缘化的现实,让曾经习惯主流媒体地位的纸媒们变得无所适从和惶恐不安起来,看着新媒体不断地羽翼丰满,在新技术的滋润下日益强大,这种不安更加与日俱增,一时间如何摆脱困境便成了纸质媒体的共同话题。

    1.反思图片与文字地位,纸媒探索视觉传播模式

    20__年起,《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深圳商报》、《新京报》等一系列都市报先后成立视觉中心或视觉部,将以往仅为文字报道作陪衬的摄影部变身为拥有一套独立采、编以及后期制作能力的视觉部,印证着图像的地位在纸媒中的提升。

    将摄影、图片编辑、版式设计、后期制作等所有视觉传播元素集中于同一部门,按统一的流程完成视觉制作是目前国内报刊视觉传播的最新尝试。《新京报》视觉中心在运作中提出了文本系统和视觉系统并行,将新闻视觉化与版面标准化、媒体个性化、评价市场化归纳为视觉传播时代的报纸四大特征,对报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国内一些成立了视觉部门的报纸,目前也无法完全达到视觉表达的逻辑性要求,在画面上无法建立一个读者观看的层次,从报纸版面上可以看出有设计理念,在刻意经营一种效果,但仍难掩混乱感,缺乏总体设计。因此,建立统一的标准和流程至关重要。

    2. 纸媒的数字化:电子报刊

    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发展,平面媒体的内容不再仅仅经过印刷在纸张上呈现。同时,这个数字化传播平台又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传统媒体”不再是相对封闭,各自独立,互不兼容的了,而是可以“跨媒体”运作,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数字化了的传统媒体,具备了多媒体和双向互动传播功能,实际上就具备了新媒体的特征。

    对我国视觉文化传播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当今媒体高度发达,特别是数字化媒体的出现,更是构筑起了视觉文化的'全球化平台。数字化媒体将成为传媒主流。正因为如此,在消费社会中,文化消费者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当下,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传统提出挑战,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重要部分。显然,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特别是在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三者合力作用下,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转换。当前,我国视觉文化传播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缺少现实观照与艺术精神的视觉文化;充满暴力、色情倾向或心理因素的视觉文化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

    由视听媒介或视觉媒介传播所形成的负面的社会文化传播现象,需要理智地去对待。要区分视觉文化传播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促使视觉文化传播在扬弃过程中健康地发展。一要坚持我国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原则。对视觉文化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互联网的管理和制约,必须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确的文化前进方向为前提,对于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必须予以坚决抑制。二要以法律规范作为控制手段,调节视觉文化传播系统的各种内外关系。对媒介暴力、媒介色情等内容,应该实行影视作品分级制,控制视觉文化传播中的负面影响,建立中国的以年龄为基础的“内容分级制”,限定儿童不宜接触的内容。三要通过媒介教育来发展受众认识和利用视觉媒介的能力。四要通过政策规定、调整和平衡各种媒介文化传播方式,比如对传统文化中的书面或印刷文化、广播文化、精英文化形态予以保护和倾斜,形成当代文化传播的合理架构,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对多元文化形态的需求。五要倡导媒介自律,增强视觉传媒工作者的责任意识与危机意识,提高媒介机构及传媒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规范自身的传播活动,自觉防止和抑制越轨行为,行使好自己的文化传播权,履行自己的职责。

    ;

问:萧国政的论文 (含合作)?

  • 答:1、现代汉语宾语谓词指称性用法考察,《研究生学报》1982年10月第4期
    2、一个特殊句的分析,《语文教学与研究》1983年7月第7期
    3、关于多重复句的划分,《语文教学与研究》1983年9月第9期
    4、钟祥方言的动态三格,《研究生学报》1983年10月第5-6期合刊
    5、试论时种概念,《研究生学报》,1984年2月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 《逻辑》1984年第10期复印)
    6、钟祥方言本字考,《华中师院学报》,1984年10月第5期
    7、同一语义指向的“动/趋来”,《研究生学报》1984年10月第4期,(又见《汉语补语研究资料》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8、谈“不了”,《华中师院学报》,1985年1月第1 期
    9、语法层次和语义层次,《语言学通讯》,1985年总第2期
    10、用“笼罩”造句要注意什么?《读与写》,1985年第4期(署名更晓)
    11、写“到”还是写“倒”? ,《读与写》1985年第4期(署名晓丁)
    12、“类较”和“最……之一”,《语言学通讯》,1985年10月总第5期
    13、探索新路的可喜开端——读《语法研究与探索(一)(二)》,《语文导报》,1985年10月第10期
    14、“赤膊”“蒜苗”及其他,《语文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12期(署名于更)
    15、要注意区分不同的析句方法,《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1期
    16、隐蔽性施事定语,《语文研究》,1986年8月第4期
    17、试论时种概念(B),《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逻辑》1986年第8期复印)【注:文章题目后面注“B”为同名文章的修改稿,为区别和显示内容差异,用另一篇文章的序号表示,下同】
    18、ü、ê的省写与识别,(香港)《普通话》,1987年(4月)第2期
    19、关于建立语言学学,《语言学通讯》,1987年总第9期(署名晓更)
    20、语法和语法学习,《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1期
    21、语法学习语法研究和语法规范,《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1期
    22、词类、词性和名词,《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1期
    23、动词和形容词,《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2期
    24、数词和量词,《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2期
    25、代词和词语的活用,《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2期
    26、副词介词和连词,《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3期
    27、助词独用词和词的兼类,《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3期
    28、语法研究的路子与方法,《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3期,(又见《汉语语法的事实发掘与理论探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29、单句和句子成分,《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3期
    30、短语和短语的结构类,《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3期
    31、短语的功能类和短语成句,《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4期
    32、短语充当句子成分,《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4期
    33、特定句式,《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5期
    34、句子的歧义现象,《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5期
    35、复句和关系词语,《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5期
    36、复句的紧缩与扩展,《荆楚语言学刊》,1987年第6期
    37、句群的特点与组造,《荆楚语言学刊》,1988年第1期
    38、句末助词,《荆楚语言学刊》,1988年第1期
    39、句末标点,《荆楚语言学刊》,1988年第2期
    40、《现代汉语》语法部分释疑,《卫星电视教育》,1988年第1期
    41、现代汉语语法复习答疑,《卫星电视教育》,1988年第2期
    42、现代汉语语法答疑(一),《语文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2期
    43、结构助词“的”语法功能,《普通话》,1988年第4期
    44、现代汉语语法答疑(二),《语文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4期
    45、试论V一V和VV的差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
    46、带“吧”问句的特点,《普通话》,1988年第5期
    47、特指是非问,《学语文》,1988年第5期
    48、现代汉语语法答疑(三),《语文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5期
    49、现代汉语语法答疑(四),《语文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6期
    50、汉语主语的类性质和类特征,《语言学通讯》,1988年12月总第16期
    (又见《语法求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51、“把”字句自足的内在机制,(1988年夏威夷大学第22届国际汉藏语学术讨论会论文),载《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52、汉语法特点和汉民族心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8月第4期
    53、要注意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高师函授学刊》,1989年第1期
    54、偷换概念造成的理论混乱,《语言学通讯》,1989年4月总第17-18期 (署名向朗)
    55、一部求实开拓创新的高校教材(现代汉语),《社会科学探索》(第2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署名更晓)
    56、青年一代语法工作者的大会师,《语法求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
    57、语言学的社会理解,《语言学通讯》,1990年9月总第21-22期
    58、现代汉语学习指要,《卫星电视教育》,1990年10月第5期
    59、文化语言学的方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1月第1期(《新华 文摘》摘目,人大复印资料复印,《高校文科文摘》《语言文字信息》摘要)
    60、“直中取”与“曲中求”——谈定势效应的运用,《现代交际》,1991年第3期
    61、现代汉语宾语谓词指称性用法考察(B),(张志公主编)《语文论集》(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年6月
    62、右向传递句的延展和凝缩——关于“传息语法”的思考,《语言学通讯》总第23-24期,1991年10月,(又见(邵敬敏、刘大伟主编)《九十年代的语法思考》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1月)
    63、《标点符号用法讲话》读后,《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
    64、现代汉语非特指问简答式的基本类型,《语言学通讯》,1992年总29-30期,(又见(邵敬敏主编)《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65、第7次现代汉语语法讨论会在天津南开大学召开,《语言学通讯》,1992年总29-30期
    66、语言产业在计算机应用领域悄悄诞生,《语言学通讯》,1992年总29-30期
    67、语言学家邢福义,《统一战线》,1992年第3期
    68、反问句的特点和性质,《语文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4期
    69、现代汉语非特指问简答式的技巧选择,《语言学通讯》,1993年12月第3-4期合刊(又见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70、现代汉语非特指问对简答式的类型选择,《语言学通讯》,1993年7月1-2期合刊
    71、毛泽东著作中是非性反问句的反意类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
    72、毛泽东著作中是非性反问句的反意形式,《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
    73、现汉语法研究的语料对象和语料提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复印资料复印)
    74、把语言放在人的交际中来观察和教学——开设“语言交际艺术”课的一些认识,《语言文字应用》,199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复印资料复印)
    75、现代汉语的是非式反问,(1993年8月北京香山第4届世界汉语教学研讨会上宣读),收入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76、世纪之交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之走势,《语言文字应用》,1995年第4期
    77、“句本位”“词组本位”和“小句中枢”——汉语语法表述理论更迭的内在动力和历史趋向,《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4期
    78、“八五”期间的现代汉语研究,(许嘉璐等主编)《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8月
    79、武汉方言助词“左”,《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80、比拟构成要素的作用及其特点,《高等函授学报》,1996年第3期(署名易含思)
    81、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的开拓与进取——评《语言文字应用》五周年,《语言文字应用》 ,1996年第4期
    82、借代与借喻的异同与连用,《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11期(署名易含思)
    83、汉语确数词的系统构成、使用特点和历时演进,《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11期复印
    84、中国语法学走向成熟的奠基作——邢福义著《汉语语法学》,《江汉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85、大辩论可促进华语的学习,(新加坡)《联合早报》1997年9月16日
    86、状位“形容词+‘点’”的入位条件和语义取值,《中国语文》1998年第1期,(又见《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87、新加坡华语词的词形选择、词义选择和词用选择,(新加坡)《联合早报》1998年3月5日、6日连载;又载(澳门理工学院)《理工学报》,1998年第2期
    88、脚下眼里都是“山”,《 华中师大报》,1998年5月30日
    89、足下眼里都是“山”,《 中华读书报》,1998年6月17日第1版(署名易含思)
    90、学者眼里要有山——记琼籍学者邢福义,《海南声屏报》,1998年7月4日第4版(署名易含思)
    91、他山之石可以攻“语”——新加坡国策和新加坡华语,《华中师大报》,1998年9月14日
    92、新加坡华语发展的历史动因和华语形态透视,《语文建设》,1998年第12期
    93、现代汉语的隐性语法范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94、文化对语法的影响,《黄冈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95、新加坡华语虚词使用说异,《双语双方言(六)》,汉学出版社,1999年8月
    96、新加坡华语词的词形、词义和词用选择,《中国语文》,1999年第4期
    97、“形容词”+“点”的信息功能与语义取值,《世界汉语教学》, 1999年第4期
    98、“‘这么’+形容词+‘点儿’”格式及相关的句法语义问题,《语言研究》,2000年第1期
    99、武汉方言“着”字与“着”字句,《方言》,2000年第1期
    100、世纪之交的应用语言学学科定位,《汉语学报》,2000年第1期,(又见(于根元主编)《世纪之交的应用语言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101、从社交常用语的使用看新加坡华族的语言选择及其趋势,《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3期
    102、谈“‘这么’+形容词+‘点儿’”格式,(中国语文丛书)《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商务印书馆,2000年9月
    103、现代汉语句末“了”意义的析离,(陆俭明主编)《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98现代汉语语法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104、邢福义先生评传,《汉语学报》2001年第2期
    105、 “动词+了+数量+了”的动态结构及“了”的意义与功能,(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创刊号第2期,日本朋友书店出版,2001年4月
    106、“除”字句的表意类型与介词“除”的语言功能,《HNC与语言学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107、汉语信息结构与语法实体成活,《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4期
    108、语法研究的两种宏观模式——上向研究与下向研究,《长江学术》第2辑(长江文艺出版,2002)
    109、社会用语与社会脉象的语言文化透视,《华中理工大学报》,2002年第5期
    110、The Floating of Negative Factors and the Recognition of Semantic Patterns of HUAIYI Sentences in Mandarin(否定因子漂移与“怀疑”句的语义类型识别),Language,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Colips Publications,2003年10月,ISSHP,ISTP(本文的中文本,见萧国政《汉语语法的事实挖掘与理论探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111、汉语合音词的语音构成类型及语义语法问题,(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集)《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112、汉语量词“把”的意义、分类及用法—— 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认知解释与功能研究,《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又见《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113、试论21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内涵构成与发展选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4(20)摘目。又见《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一)》,商务印书馆,2004年5月)
    114、关于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的几个理论问题,《汉语·汉字·汉文化》,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9月
    115、量词“把”的类别及其用法,(《中国语文》编辑部编)《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
    116、词义性质与“X了”中“了”的词义,《Recent Advancement In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第5届国际汉语词汇语义会议论集), Published by COLIPS Publication,2004(又见萧国政《汉语语法的事实发掘与理论探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17、“有+NP”格式的意义类型分析,《2005中文电脑国际会议论文集》,Published by COLIPS Publication
    118、汉语偏正名词短语的层次构造与语言理解,《2005中文电脑国际会议论文集》,Published by COLIPS Publication
    119、言语理解与言语的构成,《言语与言语学研究》,崇文书局,2005年8月
    120、汉语成分共用现象的语法性质与相关理论,《长江学术》200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第7期复印)
    121、小学语文教材词语注音的一致性问题,《语文建设》2006年第6期
    122、小学语文教材词语注音的规范性问题,《语文建设》2006年第7期
    123、从战略上保证汉语健康发展——对三套小学语文改革实验教材的调查思考,《光明日报》,2006年10月11日
    124、Document Re-ranking Using Cluster Validation and Label Propagation, ACM CIKM 2006 ,(运用聚合确认和标记传播的文本重列),EI
    125、信息处理的汉语语义资源建设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长江学术》,2007年第2期
    126、动词“打”本义的结构描写及其同义词群建构,《中文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127、Construcing Verb Synsets for Language Reasoning Based on Synst-Allolexeme Theory,[A]. Recent Advance of Chinese Computing Technologies, Coplis Publications, Singapore (一种人机共享的词汇语义理论:“词群-词位变体”理论),ISTP
    128、Word Sense Learning based Feature Selection and MDL Principle, Journal of Language Resources and Evaluation.(基于特征选择和MDL原则的词义学习),SCI
    129、发掘和构建民本文化价值观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武汉大学、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2007湖北发展论坛:湖北和谐文化建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130、Semantic Composition and Formal Representation of Synonym Set (同义词集的语义构成与形式化表达),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Language Proceesing 2008 (IALP 2008), Chiang Mai , Thailand,ISTP
    131、概念基元空间的下沉及与语义结构的语言对接,《HNC与语言研究》(第4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32、手持嵌入式系统应用中的自然语言处理关键技术,《长江学术》,2009年第2期
    133、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人机语义研究,《HNC与语言研究》(第4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34、“语法三个世界”研究及修辞关联,《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135、从概念基元空间到语义基元空间的映射——HNC联想脉络与词汇语义结构表述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136、避免“抄袭”的正面教育与措施,《科学时报》,2011年6月10日第1版
    137、Ontology的类型及汉语词网的Ontology结构,《长江学术》,2011年第2期
    138、Ontology类型及汉语词义的人机共享研究,中国语文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军事科学出版社,2012.07(合作)
    139、继承优良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促进中国语文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140、智能性新一代语义网模型:语言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深度联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9.05
    141、The Text Deduction and Model Realization of the Lexical Meanings in Dictionaries Based on “Synset-Lexeme Anamorphosis” and “Basic Semantic Elements and Their Structures”,In Proceedings of CLSW 2012,LNAI,Springer,2012,EI(合作)
    142、The Insights of Primitive-Primitive Structure into ELT through Task and Activity,In Proceedings of CLSW 2012,LNAI,Springer,2012,EI(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