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伪造数据会很严重吗?

论文降重 独有的降重技术

免费使用,100%过查重,多种降重模式,1小时轻松搞定论文

论文查重 检测与学校相同

一站式聚合查重平台,含知网、万方、维普等,正品价格便宜

本科毕业论文伪造数据会很严重吗?

问:本科毕业论文伪造数据会很严重吗?

就是有一个图表的数据实在找不到 就伪造了

  • 答:近年来,教育部对于学术不良风起严厉打击,从2021年1月1日起,本科毕业论文每年抽检一次,不少毕业生表示毕业太难了,那么,抽检的内容到底是有多严格?下面八宝网小编就来说说。
    本科毕业论文每年抽检一次是真的吗
    近日,教育部公布《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2021年1月1日起,本科毕业论文每年抽检一次,抽检对象为上一学年度授予学士学位的论文,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如查实毕业论文存在抄袭、剽窃、伪造、篡改、买卖、代写等学术不端行为,将撤销已授予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

    本科毕业论文水分有多重?
    一方面是存在着造假;另一方面就是“胡编乱造,不知所云”,甚至有很多的本科毕业生对毕业论文答辩完之后还不知道自己的论文课题的意义到底在哪?
    又或者说毕业论文(设计)只不过是应付毕业的手段罢了!
    2020年12月24日,教育部最新发文强调:将会试行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每年都会进行。
    很多的学生看完详细内容,都不自觉得慌了起来,不乏有人说道:真的难毕业了!

    抽检的内容到底是有多严格
    根据办法内容得知:试行本科论文抽检工作,其重要意义就是为了保障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该项工作是由教育部直接负责,进行统一的组织和监督,任何单位及个人都无法对该抽检工作造成影响,违者必究!
    此次划分的抽检比例也做出了明确性的要求:不低于2%,抽检的对象就是上一学年度毕业的学生,如果论文存在较大的问题,其本科学历也将被追回,不被承认。
    查重并不是重点,而重点就在于论文课题的选题意义、相关的写作安排、以及论文内容的逻辑构建、专业能力和学术规范等等。
    被送往抽检的论文是需要经过多位专家的评审,一次评审不合格,还会进行二次复审,若均不合格,则该论文就被认定为“问题论文”。
    问题论文的发现后果将会如何?其所在的高校将会被进行质量约谈,要求整改,并且招生计划将会减少,相关人员的责任依法必究。如果说某个学校有连续三年出现抽检不合格的情况,学校的招生资格都会被暂停!
    可以看得出来,当前教育部门对于高校的要求就是“宽进严出”,如果学生还是只知道上课就睡大觉,毕业论文水分过多,拿不到学位证书就等于说是大学白上。
    该通告一出,更让人感觉颇有趣味的就是,有不少的学生抱着侥幸心理说:“千万别抽到我”,目前阶段初步制定的计划是2%,试行阶段,根据具体情况再做安排,后续应该是高于这个比例。
    相关的内容要求如此严格,这就给学校释放了信号:各院级指导老师应当从严分析学生论文,保证抽检工作的合格率。
    以上就是有关全部内容介绍,想了解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
  • 答:本科毕业论文伪造数据会很严重吗?近年来,教育部对于学术不良风起严厉打击,从2021年1月1日起,本科毕业论文每年抽检一次,不少毕业生表示毕业太难了,那么,抽检的内容到底是有多严格?下面八宝网小编就来说说。
    本科毕业论文每年抽检一次是真的吗
    近日,教育部公布《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2021年1月1日起,本科毕业论文每年抽检一次,抽检对象为上一学年度授予学士学位的论文,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如查实毕业论文存在抄袭、剽窃、伪造、篡改、买卖、代写等学术不端行为,将撤销已授予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

    本科毕业论文水分有多重?
    一方面是存在着造假;另一方面就是“胡编乱造,不知所云”,甚至有很多的本科毕业生对毕业论文答辩完之后还不知道自己的论文课题的意义到底在哪?
    又或者说毕业论文(设计)只不过是应付毕业的手段罢了!
    2020年12月24日,教育部最新发文强调:将会试行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每年都会进行。
    很多的学生看完详细内容,都不自觉得慌了起来,不乏有人说道:真的难毕业了!

    抽检的内容到底是有多严格
    根据办法内容得知:试行本科论文抽检工作,其重要意义就是为了保障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该项工作是由教育部直接负责,进行统一的组织和监督,任何单位及个人都无法对该抽检工作造成影响,违者必究!
    此次划分的抽检比例也做出了明确性的要求:不低于2%,抽检的对象就是上一学年度毕业的学生,如果论文存在较大的问题,其本科学历也将被追回,不被承认。
    查重并不是重点,而重点就在于论文课题的选题意义、相关的写作安排、以及论文内容的逻辑构建、专业能力和学术规范等等。
    被送往抽检的论文是需要经过多位专家的评审,一次评审不合格,还会进行二次复审,若均不合格,则该论文就被认定为“问题论文”。
    问题论文的发现后果将会如何?其所在的高校将会被进行质量约谈,要求整改,并且招生计划将会减少,相关人员的责任依法必究。如果说某个学校有连续三年出现抽检不合格的情况,学校的招生资格都会被暂停!
    可以看得出来,当前教育部门对于高校的要求就是“宽进严出”,如果学生还是只知道上课就睡大觉,毕业论文水分过多,拿不到学位证书就等于说是大学白上。
    该通告一出,更让人感觉颇有趣味的就是,有不少的学生抱着侥幸心理说:“千万别抽到我”,目前阶段初步制定的计划是2%,试行阶段,根据具体情况再做安排,后续应该是高于这个比例。
    相关的内容要求如此严格,这就给学校释放了信号:各院级指导老师应当从严分析学生论文,保证抽检工作的合格率。
  • 答:若是碰到了内行的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来。

    但若是老师都不懂的话,看出的可能性很小,当时我编了400个数据。当然你要明白每个数据代表的意思,还有数据类型不要搞错。这一般是对数据具有随机性的好应对。

    其实最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这最后的日子里多多向带你的老师请教,特别是对于编程类的。即使最后出不来结果,老师知道也不会怎么怪你的。

问:学术不端的危害?

  • 答:学术不端行为败坏科学界的声誉,阻碍科学进步。学术的意义是求真,探求真理本来应该是每个学者的崇高职责,诚实也应该是治学的最基本的态度。人类的活动很难找出还有哪一种像学术这样强调真实,学者也因之受到公众的敬仰,甚至被视为社会的良心。如果科学界的声誉由于学术不端行为的频发而受到严重损害,败坏了科学研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那么必然会阻碍科学的进步,因为做科学研究是需要全社会的支持的,需要有科研资金的提供,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科研环境的。没有了这些因素,科学就很难发展。
    学术不端行为也直接损害了公共利益。科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在使用国家资金,学术造假就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有的学术造假是和经济腐败相勾结的,是为了推销假药、假产品的,那么就是在骗消费者的钱,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学术不端行为违反学术规范,在科研资源、学术地位方面造成不正当竞争。如果靠剽窃、捏造数据、捏造学术履历就能制造出学术成果、获得学术声誉、占据比较高的学术地位,那么脚踏实地认认真真搞科研的人,是竞争不过造假者的。而且学术造假还对同行造成了误导。如果有人相信了虚假的学术成果,试图在其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必然是浪费了时间、资金和精力,甚至影响到学位的获得和职务的升迁。受造假者最直接危害的往往是同一实验室、同一研究领域的人。
    因此,人人都有权利维护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维护学术规范、学术道德也是在保护自己的利益。
    中科协完善科技人员诚信档案 防范学术不端
    中新社北京五月二十六日电(记者孙自法)被誉为“科技工作者之家”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呼吁建立和完善科技工作者诚信档案,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从事相关管理的人员、机构进行信用监督,以强化科研道德建设、防范学术不端行为。
    二十六日闭幕的中国科协“七大”通过《关于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贡献的若干意见》,并在这份用较多笔墨关注科技道德与学风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出上述呼吁。
    中国科协强调,科技工作者要自觉抵制相互吹捧、沽名钓誉等学术不端行为,同弄虚作假、剽窃抄袭等不良现象作斗争。在申报、推荐、评审、鉴定、答辩、评奖等科技活动中,要淡薄“官本位”观念和“明星”效应,充分尊重学术领域不同意见。要把学术自律和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维护学术尊严和科技工作者职业道德。
    科研单位和科技团体要制定科学道德公约,规范、鼓励学术批评,端正学风研风。加强学术道德委员会建设,制定惩戒处罚制度,促进学风建设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改进和完善学术交流制度,健全同行认可机制,帮助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科技人员应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各项科研活动中体现国家意志,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利益,保守国家科技秘密,维护科技安全,牢固树立纳税人意识,确保科技活动有利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科技人员还要保护好、应用好自己的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周济在座谈会上指出,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现象仍然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仍有发生,在有些方面还比较严重,损害了学术形象,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严肃查处,决不能任其滋长蔓延。“无论涉及什么人、什么事,都要态度坚决、一查到底,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他说。
    周济要求,要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治和预防工作体系。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净化学术风气,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必须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自律与他律相统一,内部治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一是加强教育引导,提高道德自律水平,发挥道德力量,使之不愿违背学术道德;二是加强制度约束,规范学术管理,发挥制度力量,使之不能违背学术道德;三是加强社会监督,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发挥社会力量,使之不敢违背学术道德。 座谈会上浙江大学校长杨卫详细陈述了该校发生的贺海波论文剽窃事件事件始末及处理情况。
    据杨卫介绍,2008年10月16日,浙江大学药学院收到反映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学术不端的邮件。收到该邮件后,在院、校两个层面相继组成了调查组,当天即着手调查此事。2008年10月23日,在学校着手调查贺海波学术不端行为一周后,“新语丝”网站披露了其一稿多投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春节后,事件引起了众多媒体和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成为社会舆论的一个热点。
    贺海波2006年6月博士毕业后进浙江大学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合作导师为李连达院士。李连达是该校聘任的药学院院长。
    在整个“贺海波论文事件”处理过程中,学校共核查了贺海波及其所在研究室相关人员涉嫌学术道德问题的论文20篇,其中贺海波涉及论文9篇。除作为合作作者的1篇论文外,贺海波作为第一作者的8篇论文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剽窃、抄袭原博士导师实验数据,以及一稿两投、部分图表数据张冠李戴、重复发表、擅署他人名字、擅自标注基金资助、捏造知名专家帮助修改英语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有鉴其问题确凿,本人供认不讳,学校当即作出了处分:2005年11月决定撤销其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解除聘用合同。由于贺的行为在中国外范围内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学校决定将其开除出教师队伍。
    贺海波8篇有学术造假内容的论文的通讯作者均署为我校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吴XX副教授。根据至今近4个月的调查,没有证据指向吴直接参与了上述论文的写作和最初投稿;但他在贺海波的部分问题论文录用或刊出后,作为通讯作者将其用于申报项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人也存在重复发表学术论文等问题;此外,中药药理研究室的学风监管失范,作为研究室主任严重管理失职。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决定:撤销吴担任的中药研究所所长助理及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职务,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并解除其聘用合同。
    根据所有相关人员的陈述、笔迹鉴定和掌握的其它材料来看,涉及贺海波8篇有学术造假内容的论文中李连达院士的署名,是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贺海波擅署的,没有证据说明李连达参与了论文造假、剽窃和抄袭等。李连达院士作为院长、学术带头人和合作导师,对贺海波事件负有疏于管理、教育不力、监管督察不严的责任。现院长任期届满,学校将不再续聘。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分析说,当今中国的“学术失范”之风屡禁不止的现象,首先是学者对自己的“公共知识分子”身份的自我认知不足,忘却了“公共知识分子”代表的是公共利益,坚守的是民族文化和人类文明中的普适性价值理想。除此之外,媒体本身对“学术研究”的报道也为其罩上了许多不切实际的“光环”,使“学术研究”带上了人为的“神秘感”,而缺少应有学术精神和严谨性。媒体的这种“广告式”的学术报道,往往连研究领域稍有不同的专家都难以理解,并常常对公众产生误导,但它却为学术机构和个人赢得一些实际的利益。这种做法的一个“隐动力”源自多年来风行的,严重背离学术精神的学术评价、评估和评审体系,其危害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北大校长周其凤说,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的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学者违背学术研究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媚于世俗,热衷炒作;更有甚者,丧失学术道德,以抄袭剽窃为手段换取一时之名利。这些行为和现象虽属个别,但若不加以制约,将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
    周其凤指出,在学术道德规范建设上坚持四原则:一、建设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和谐统一的学术氛围,二、建设制度规范与自我约束有机结合的控制机制,三、建设事先预防和事后处理互为补充的教育手段,对于学术失范事件,根据严重程度给予不同形式的惩处。同时,着重致力于学术失范的预防机制建设,避免潜在的学术失范现象的发生,四、建设表现形式与实质内容并重的成果评价体系。
    在计算机时代,运用剪切和粘贴太容易不过了,当科学家抛开钻研精神,转而用剪剪贴贴来剽窃科学成果时,不禁令人大失所望。《科学》杂志刊登一个研究组在报告中列出的“潜在剽窃者”名单,这些名单上的作者所著的科学论文与以前曾出版过的作品平均有86.2%相似。
    美发现中日科学家剽窃论文比例略升。该研究小组在《自然》杂志上报告,根据对美国联邦政府PubMed数据库样本的研究显示,约二百分之一的论文系抄袭。
    该小组利用一种计算机程序,来检测约9000个可疑的重复PubMed数据库资料。研究小组随后发出了163份问卷,分别给潜在剽窃者、被复制论文的原创者以及出版科学刊物的编辑,他们收到了144份答复。研究组指出,受访者的反应强烈而多样,93%的原创者对于被抄袭的情况表示不知道或赞同,潜在剽窃者的答复则更加多样化:28%的人否认抄袭,35%承认错误并表示后悔,22%声称是共同作者,只是未参与撰写手稿,其他人则声称他们不知道别的研究。一个重复别人论文的作者在问卷中表示,“这像是个笑话,一场糟糕的比赛,或者朋友之间糊里糊涂地打赌。10年前发生了这件事情,我深感遗憾。”研究组发现,这位深表遗憾的“开玩笑者”还有8篇论文与别人重复,并且他身为所在国家的某个伦理委员会负责人。
    研究表明,复制的论文来自全世界各地,其中包括哈佛大学的一篇文章在内。然而,中国和日本的比例略有上升,一些研究者反映有些国家论文剽窃标准过于宽松。最令人震惊的是医学领域的论文剽窃,这可能会影响到医生的诊断和病人的治疗。另外,约42%的重复论文还包括篡改数据、计算或图像。医生根据数据决定治疗方案,科学家根据实验结果做研究决策,因此在剽窃研究中捏造数据非常令人担忧。
    令人关注的最严重的抄袭是自我剽窃,即研究人员在不同刊物上一次又一次重复自己的论文和旧数据。该研究小组发现自我剽窃案件比剽窃他人案件多8倍。小组研究员加纳表示,科学家也是人,许多院校提出的“要么出版论文要么走人”的要求在绝望的情况下重复发表自己的文章。《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调查表明,每年约有3%的研究人员被发现有科学上的不端行为,主要是伪造数据及剽窃。在过去十年中,震撼科学界的案例有干细胞研究人员黄禹锡伪造数据,贝尔实验室的天才杰恩·亨德里克·舍恩(JanHendrikSchn)伪造实验结果等。
    当然,以上的种种行为只占所有科研成果的极少数。研究组工作人员加纳表示,“虽然我们公布的(重复论文)数目看起来像是很多,但是你必须记住有180万论文和PubMed数据库的95%以上的研究都是高品质的精心努力的成果。”加纳说,“我们只是希望,高标准的科学精神无处不在。”(肖荷露)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根治学术不端行为不能完全依靠行为发现后的严重处罚,学者自觉践行学术规范才是治本之策。但是,在这种自觉意识还很弱小的时候,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就显得极为重要。专门的学术规范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要防止因为不了解学术规范而产生的不端行为。当然,除了学术规范的传授,教师自身在学术方面的严谨作风对学生有更好的示范作用。

  • 答:2008年10月23日,在学校着手调查贺海波学术不端行为一周后,“新语丝”网站披露了其一稿多投行为

问:论文数据作假有什么危害?

  • 答:今年3月15日,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草案规定,已经获得学位者,在获得该学位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学位授予单位撤销学位,收回或者宣布学位证书无效:①学位论文或者实践成果存在严重剽窃、伪造、抄袭、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的,质量不符合标准的;②以冒名顶替、徇私舞弊等非法手段取得入学资格或者毕业证书的;③在学习期间存在不应当授予学位的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

问:为什么论文不能抄袭,有什么危害?为什么学校怎么严不给?

  • 答:毕业季来临,不断有高校传来消息说,要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反抄袭”检测,一旦被判定为抄袭,学生将不能如期毕业。随着“反抄袭软件”的普遍应用,在高校里,学校和学生之间便展开了一场“反抄袭”和“反反抄袭”的拉锯战,一个新兴产业也随之出现——近来,淘宝网上出现了大量提供“论文检测服务”的卖家,声称能提供“与高校检测结果相同的检测结果”。(新华网)

    学校本着对学术负责的原则进行论文反抄袭,而有些大学生为了顺利毕业联合淘宝不法商家进行反反抄袭,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其中真理、无奈与利益的交锋对当事各方可谓韵味深长。谁是拉锯战中最大的受害者?学校?学生?笔者认为,最大的受害者莫过于学术。

    论文抄袭是侵犯他人著作权的一种形式,凡是抄袭、剽窃字数达到一定比例,在司法实践中即被认定为侵权,行为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当前,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在大学生中日益泛滥。早在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进行的《大学生网络道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57%的大学生承认在网络上抄袭过论文。而随着现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通畅,这一数字恐怕有增无减,复制加粘贴就能轻松搞定论文,何乐不为?

    分析这一现象,毕业生忙于实习、找工作而疏于对这最后一份大学任务的完成占很大原因,但从本质上而言,大学期间没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意识,大学生不具备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是其深层次原因。而社会上不重视学术、追逐名利的浮躁性也是促成此现象的大氛围,近日来曝光河北大学校长、云南中医学院院长、广东商学院一名副教授论文抄袭等等无疑给学术造假蒙上了厚厚的官样色彩,这样连最起码的诚信都不讲的教师何谈“传道、授业、解惑”?又怎能营造追求学术卓越、学术领先的良好学术氛围?

    “钱学森之问”探索的是中国现代为什么出不了大师,今天种种危害学术的行为及社会不重视学术研究的大环境无疑可以回答这一疑问。毕业论文作为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都可以造假,那未来的学术领域又将是什么景象?

    高校使用的“反抄袭软件”多是由中国知网研制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是中国知网免费向用户提供的,其官方网站特意强调,该系统只提供给高校、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等机构用户免费使用,而不提供给个人用户使用,但淘宝网上卖家号称使用的也是知网系统,监管的盲区让不法商家月进百万收入,也为学术造假埋下了更深的社会隐患。

    2010年8月,“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系统管理员曾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专区”公布,该中心已查封了十多个违规账号。但而现实情况是,淘宝网上的论文检测卖家数量长期保持在1000家以上。随着毕业季的到来,这一数据仍在不断上升中。淘宝网作为纯粹商业利益的网站,理应对注册的商家进行资格审查,我们不反对淘宝追逐经济利益,但不能因此完全放弃社会效益。

    一个国家的科研学术力量高低是其发展潜力的重要体现,为了学术不再受伤害,社会、学校、学生都应从自身做起,向学术造假说不。

    知网CNKI万方维普期刊论文检测查重网
  • 答: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使得论文抄袭问题日益突出,近几年也愈演愈烈,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在学术界、政界,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虽然每次惩罚都不轻,甚至越来越严厉,但是为什么不能根除论文抄袭呢?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获得学位后能够获得的地位和荣誉,他们愿意冒多大的风险。此外,中国对剽窃的处罚不够严格。即使被发现剽窃,惩罚也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因此剽窃一再被禁止。
    目前,各大高校已基本使用论文查重软件,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论文检测。论文检测系统是一种能够检测论文是否存在抄袭的软件,而多数高校采用统一检测系统,但查重软件也不够完善,数据资源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权威查重软件不能用于个人注册。
    也有不少毕业生,甚至老师都会有这样的错觉,以为只要能通过查重软件的检测,这篇论文就不存在任何问题了,是真的吗?不是这样的,毕竟它也只是一台机器,没有人类那样的判断和分析能力,也没有可能发生漏检或误判。举例来说:一个段落被抄袭了一个简短的同义词替换,改变句子结构,颠倒顺序等等,尽管逃不过人为的检测,但大多数系统都无法识别。所以,一篇查重软件没有检测到的内容不一定是原创的,但检测到重复性较高的论文则肯定是有问题的,所以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通过论文检测系统的检测,一定能通过学校的检测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论文查重的主要作用是为作者提供论文自查和写作指导,查重的目的是修改,对于系统查到标红或引用率过高的内容,都需要认真修改。
    对查重的论文,大家也不要抱着否定的态度,大家只要在平时写的时候认真仔细,查重系统其实也没那么可怕!
  • 答:教育部发布通知对待学术要严谨,在学校的时候都做到投机取巧,不论学术,那走向社会这个人还要得?论文本身就是对几年的一个总结,学到了什么,虽然不是几年的全部,但能多少看出一个人的某方面的能力。为了对付抄袭现象,学校也保持高度重视,拨经费购买检测系统,为的就是希望学生重视毕业论文,知网,维普也大力开发这些系统,为了应对现实的变化,也为了还我们一个干干净净的象牙塔。

问:学位论文查重背后,存在哪些乱象?

  • 答:这样的乱象,对认真学习用心写论文的学生非常不公平,查重率可以作为论文的辅助参考标准,但不应该成为唯一标准。

  • 答: 硕博学位论文查重服务的售价普遍在500元左右,最贵的卖到了1800元。毕业生根据查重报告里的标注,“见红就删,见黄就改”,采用各种技巧对论文进行降重,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更有甚者,会直接购买降重服务,以期使论文的重复率达标。有学者指出,查重“防君子不防小人”,导致“遵守规范者不敢合理引用,漠视规范者换着法子抄”。

  • 答:可能会出现变相抄袭,为了通过查重,不停的刷论文。使学术诚信成了一个量化指标,各个学校的查重标准,缺乏统一的尺度。会诱使学生为了通过查重标准,从抄袭走向更严重的隐蔽抄袭。用数据化来考量学术,形式主义,造假主义依然盛行。
  • 答:首先因为查重的出现,有一些人在网络平台购买降重,从而通过检查,其次还有一些人,通过翻译软件,用不同的说法,通过检查。
  • 答:第一个就是利益相关连,查重成了一条利益链条了,只要给钱基本上就能帮助重复率降至10%以下。第二就是价格乱收,由于需求量较大,所以导致价格经常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