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怎么样?

论文降重 独有的降重技术

免费使用,100%过查重,多种降重模式,1小时轻松搞定论文

论文查重 检测与学校相同

一站式聚合查重平台,含知网、万方、维普等,正品价格便宜

贵州师范大学怎么样?

问:请问一下贵州师范学院的学姐学长们,该校教学质量如何?住宿条件如何?如题 谢谢了?

  • 答:可以的!下面是学校的简介,你可以看一下。 贵州师范学院坐落于贵阳市乌当高新路115号,占地623亩,前身系创建于1978年的贵州教育学院,经国家教育部批准,2009年3月改制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 学院下设中文、外语、地理与旅游、教育管理、政治经济、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物理、化学、历史、体育等系和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教育信息网络中心、附属实验中学;现有专任教师295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8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8人,获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95人;暂设普高本科专业6个(将逐年增加),普高专科专业21个,成高本科专业23个,成高专科专业42个;建有实习实训基地48个,科学研究所(中心)13个;馆藏纸质图书 50.57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715万元;全日制在校生5025人。 近年来,学院承担厅级以上科研项目70余项,出版著作37部,发表学术论文626篇,获厅级以上(含厅级)科研、教学成果奖22项,形成了以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框架;是教育部西部地区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基地、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贵州省总站、贵州省成人高考评卷基地、贵州省教育干部培训基地、贵州省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贵州省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省级培训中心、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学院主办的《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 走上新征程的贵州师范学院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已初步确定: 先进的办学理念——学生是根本、教师是主力军、教学是中心、质量是生命线、科研是助推器、特色是优势、干部是服务员、人人是建设者。 准确的办学定位——以普通师范本科教育为主,兼办非师范教育和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成人高校教育和自学考试;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 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品德、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中小学教师和其他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鲜明的办学特色——树德立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重视教师教育技术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掌握,重视职前职后一体化人才培养。 正确的价值观——拼精神、比实干、新观念、抢时间、勤学习、树正气、负责任、重细节。 独特的学院精神——人一之,我十之;不甘落后奋勇争先,锲而不舍百折不挠,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 能打硬仗的教职工队伍——敢于拼搏、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特别能吃苦、能战斗、能忍耐。 到2014年,学院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将稳定在13000人,其中本科生8500人,专科生4500人。力争把乌当新校区建设成为一个功能齐全、分区合理、联系方便、平安和谐,彰显“人文化、生态化、数字化、节能化”的现代化大学园区。 贵州师范学院男生宿舍是六人一间,一间宿舍里有一个洗手间和一个卫生间。宿舍在贵州是最好的!还有有网线哟,可以上网。学校环境好,一切都是新的。

问:贵州师范大学怎么样?

好朋友们,贵州师范大学总体情况怎么样,包括食宿,师资以及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 答:我认为不怎么样,食堂很难吃,如果是二本,宿舍是8人间的,比较吵,宿舍里只有一张桌子,想在宿舍学习根本不行,大一来了以后不是在贵阳市里,而是在郊区,交通还可以,58路到市里3元.师资吗,师范类专业和心理学还行,但和其他学校比起来差的远,虽然都是什么博士,但教学行的没几个,如果想在贵州找工作还可以,但如果是省外的我建议你不要来,这间学校在外省很难找工作,考研率低,总体来说不好,希望你多加考虑,我的建议就是你不要来,考虑一下其他的学校吧,但主意还得你自己拿,多问一下身边有没有这间学校毕业的,然后根据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考虑是否来,如果真的就向在贵州工作可以考虑,但想在外省发展建议不要来
  • 答: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创建于1941年,原名“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建国后更名为“贵阳师范学院”,1985年改名为“贵州师范大学”,1996年被确定为贵州省省属重点大学,2004年原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并入。2006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重新遴选为省属重点大学。2002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良好”等级。
    学校历经六十七年风雨,熔铸了“爱国、奉献、敬业、自强”的大学精神,凝炼了“慎思笃行、博学致新”的校训,培养了十万余名各条战线的优秀人才,成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师范大学。
    学校地处有“中国避暑之都”美誉的林城贵阳,现有两个校区,分别坐落在云岩区和白云区,占地面积近千亩,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5.15万平方米,各类运动场馆面积7.9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6亿元。设有17个学院、2个教学部、1所继续教育学院、1所独立学院;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8个,1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0个本科专业,22个高职(专科)专业,53个成人教育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10个学科门类;设有13个校级研究所,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实验中心、网络与信息中心。学校现有8个省级重点学科(自然地理学、植物学、文艺学、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与教学论、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数学、人文地理学)、17个校级重点学科;有3个教育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示范性本科专业、20门省级精品课程、66门校级精品课程;建有8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所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1个贵州省山地环境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1个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文学·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1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分中心、1个“贵州省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点”、1个“贵州省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研究中心”,以及“贵州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贵州省教师教育现代化教学实习基地”和“贵州师范大学毕节实验区教学科研基地”;有教育部挂靠的“全国外语考试贵州考试中心”、“信息技术及应用培训基地”、“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培训中心”;有“贵州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贵州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贵州省高考评卷基地”和“贵州省美术设计类专业考试基地”等。
    学校现有教职工1991人,师资1161人,其中教授171人、副教授320人,博士83人、硕士440人。教师中有特聘的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8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贵州省核心专家1人、省管专家17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人、省高校教学名师11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9人。
    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推进素质教育,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积极倡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风尚,大力弘扬“爱国、奉献、敬业、自强”的校园精神,努力建设“严谨治学、严格执教、敬业爱生、为人师表”的教风和“勤学习、深思考、多研究、敢创新”的学风。
    学校固定资产达5.08亿元,占地面积近千亩,校舍总面积45万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7.9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16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344.49万元),校园计算机信息网络覆盖全校两个校区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和师生生活区,被教育部确定为“教育电子政务试点工程建设单位”。全校现有纸质图书187.8万册、中文期刊3000余种、外文期刊173种、电子图书54万种/册、电子报刊7.2万种,各类数据库20个,数字资源达22个TB。学校图书馆是国内高校中第一个成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分中心的成员馆。
    学校建有28个实验室,有10个基础实验室已通过省级合格评估。学校实验中心同时是贵州省司法厅首批批准的“物证司法鉴定所”、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的“贵州省化学试剂质量监督检验站”、“贵州省中药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平台”,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认证合格证书(CMA)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授权证书(CAL)。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72万余人、研究生1353人、高职(专科)生1738人、成人教育学生1.74万余人,生源来自全国二十七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留学生21人。近五年全日制本专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名列全省高校前茅;研究生毕业就业率为100%。
    学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科研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近三年,学校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国家科技支撑(攻关)计划项目3项、国家863高技术研究计划项目1项、国家973专项子课题3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3项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91项。近五年,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80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出版学术专著100部、译著5部、统编教材82部、发表学术论文2734篇,其中被SCI收录56篇、EI收录11篇。学校建成省级精品课6门、校级精品课48门,建立了11个“贵州省首批教师教育现代化教学实习基地”,6项多媒体教学课件分别获省级一、二、三等奖,同时1项获国家级三等奖,5项获国家优秀奖。
    学校注重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与交流的关系,分别与韩国、日本的2所大学开展了互换培养项目。
    站在新起点,肩负新使命。学校将继续发挥在贵州高等师范教育中的龙头作用,立足贵州,面向西部,服务全国;以教学为立校之基,以科研为强校之本;适度发展本科生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努力发展留学生教育,稳步发展继续教育和高职教育;大力培养口径宽、基础厚、素质高、能力强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努力将贵州师范大学建设成为省内一流、部分学科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主要领导 党委书记:蒲芝权 党委副书记、校长:伍鹏程
    为更好地继承学校的光荣传统,传续优良校风,凝聚师生心志,努力建设省内一流、部分学科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我校从2007年6月起,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校训、校歌和学校标识。截至2007年8月底,共收到应征校标作品图案161个、应征校训作品98条、应征校歌歌词5篇。经专家对应征作品进行匿名评审后,选出入围作品(鉴于校歌应征作品只有歌词而未谱曲,不符合征集要求,故未进行入围作品评审)在校园网上进行公布,广泛征求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在师生员工投票推荐的基础上,校党委召开会议,对校训、学校标识入围作品进行充分讨论,确定了校训和学校标识,并决定正式启用。同时,对贵州师范大学校名字样进行了规范。
    校训为“慎思笃行、博学致新”。释意:《礼记•中庸》十九章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句。校训取其精要,强调:深入、全面地思考,坚持不懈的实践;广泛、宽厚地汲取,不断追求升华和创新。
    学校标识(见上图)的创意说明:作品内部以略加变形的篆体汉字“师大”为主图案,突出学校的教师教育特色。图形端庄典雅、稳重大气,体现了学校的办学风格、办学特色和定位,凸显了学校数十年办学的厚重积淀,既表明学校重视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又蕴含了学校勇于开拓创新之意。圆形标志是中国大学标志设计的传统和对大学悠久历史的继承和延续。图案严谨稳重、简洁明快,色彩热烈典雅。
    校名标准字样(见上图)。
    贵州师范大学创建于1941年,原名“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建国后更名为“贵阳师范学院”,1985年改名为“贵州师范大学”,1996年被确定为贵州省省属重点大学,2004年原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并入。
    学校历经六十七年风雨,熔铸了“爱国、奉献、敬业、自强”的大学精神,凝炼了“慎思笃行、博学致新”的校训,培养了十万余名各条战线的优秀人才,成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师范大学。
    学校地处有“中国避暑之都”美誉的林城贵阳,现有两个校区,分别坐落在云岩区和白云区,占地面积近千亩,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5.15万平方米,各类运动场馆面积7.9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6亿元。
    学校现有教职工1991人,师资1161人,其中教授171人、副教授320人,博士83人、硕士440人。教师中有特聘的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8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贵州省核心专家1人、省管专家17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人、省高校教学名师11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9人。
    学校现有17个学院、1所继续教育学院、1所独立学院(求是学院)、2个教学部;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0个本科专业、22个高职(专科)专业,53个成人教育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10个学科门类;有3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8个省级重点学科、17个校级重点学科;有3个教育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示范性本科专业、20门省级精品课程、66门校级精品课程;建有8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有25个实验室,其中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14810人、硕士研究生1353人。近五年全日制本专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研究生毕业就业率为100%。
    学校建成覆盖两校区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和师生生活区的校园网,形成覆盖两校区所有办公室、教研室、阅览室、实验室的高速网络接入环境。全校现有馆藏纸质图书187.8万册、电子图书54万种/册、电子报刊7.2万种,各类数据库20个,数字资源达22个TB。
    近三年,学校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国家科技支撑(攻关)计划项目3项、国家863高技术研究计划项目1项、国家973专项子课题3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3项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91项。近五年,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80项。
    学校注重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与交流的关系,分别与韩国、日本的2所大学开展了互换培养项目。
    站在新起点,肩负新使命。在党的十七大精神鼓舞下,学校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贵州,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发挥在贵州教师教育中的龙头作用,建成省内一流、部分学科专业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师范大学。
    数据截止2008年5月30日

问:贵州师范学院学位证书破格条件?

  • 答:贵州师范学院学位证书破格条件:
    取得毕业资格,学分平均绩点排名在本专业90%后,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书面申请破格授予学士学位。
    (一)取得符合下列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1、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与本专业直接相关;2、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级别须达到中级及以上;3、职业资格证书的颁证单位原则上是省部级。技工类职业资格证书和校内组织培训评审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不作为破格条件。
    (二)通过当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并提供书面录取通知书;
    (三)主持校级学生科研课题或作为项目组成员参与教师校级以上科研课题,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相关学术论文(须通过CNKI检索 );
    (四)获得国家专利。申请破格授予学士学位者,教务处组织由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专家评审会进行审核认定。

问:请问一下贵州师范学院的学姐学长们,该校教学质量如何?住宿条件如何?如题 谢谢了?

  • 答:可以的!下面是学校的简介,你可以看一下。 贵州师范学院坐落于贵阳市乌当高新路115号,占地623亩,前身系创建于1978年的贵州教育学院,经国家教育部批准,2009年3月改制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 学院下设中文、外语、地理与旅游、教育管理、政治经济、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物理、化学、历史、体育等系和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教育信息网络中心、附属实验中学;现有专任教师295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8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8人,获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95人;暂设普高本科专业6个(将逐年增加),普高专科专业21个,成高本科专业23个,成高专科专业42个;建有实习实训基地48个,科学研究所(中心)13个;馆藏纸质图书 50.57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715万元;全日制在校生5025人。 近年来,学院承担厅级以上科研项目70余项,出版著作37部,发表学术论文626篇,获厅级以上(含厅级)科研、教学成果奖22项,形成了以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框架;是教育部西部地区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基地、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贵州省总站、贵州省成人高考评卷基地、贵州省教育干部培训基地、贵州省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贵州省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省级培训中心、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学院主办的《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 走上新征程的贵州师范学院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已初步确定: 先进的办学理念——学生是根本、教师是主力军、教学是中心、质量是生命线、科研是助推器、特色是优势、干部是服务员、人人是建设者。 准确的办学定位——以普通师范本科教育为主,兼办非师范教育和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成人高校教育和自学考试;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 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品德、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中小学教师和其他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鲜明的办学特色——树德立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重视教师教育技术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掌握,重视职前职后一体化人才培养。 正确的价值观——拼精神、比实干、新观念、抢时间、勤学习、树正气、负责任、重细节。 独特的学院精神——人一之,我十之;不甘落后奋勇争先,锲而不舍百折不挠,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 能打硬仗的教职工队伍——敢于拼搏、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特别能吃苦、能战斗、能忍耐。 到2014年,学院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将稳定在13000人,其中本科生8500人,专科生4500人。力争把乌当新校区建设成为一个功能齐全、分区合理、联系方便、平安和谐,彰显“人文化、生态化、数字化、节能化”的现代化大学园区。 贵州师范学院男生宿舍是六人一间,一间宿舍里有一个洗手间和一个卫生间。宿舍在贵州是最好的!还有有网线哟,可以上网。学校环境好,一切都是新的。

问:贵州师范大学怎么样?

好朋友们,贵州师范大学总体情况怎么样,包括食宿,师资以及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 答:我认为不怎么样,食堂很难吃,如果是二本,宿舍是8人间的,比较吵,宿舍里只有一张桌子,想在宿舍学习根本不行,大一来了以后不是在贵阳市里,而是在郊区,交通还可以,58路到市里3元.师资吗,师范类专业和心理学还行,但和其他学校比起来差的远,虽然都是什么博士,但教学行的没几个,如果想在贵州找工作还可以,但如果是省外的我建议你不要来,这间学校在外省很难找工作,考研率低,总体来说不好,希望你多加考虑,我的建议就是你不要来,考虑一下其他的学校吧,但主意还得你自己拿,多问一下身边有没有这间学校毕业的,然后根据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考虑是否来,如果真的就向在贵州工作可以考虑,但想在外省发展建议不要来
  • 答: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创建于1941年,原名“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建国后更名为“贵阳师范学院”,1985年改名为“贵州师范大学”,1996年被确定为贵州省省属重点大学,2004年原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并入。2006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重新遴选为省属重点大学。2002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良好”等级。
    学校历经六十七年风雨,熔铸了“爱国、奉献、敬业、自强”的大学精神,凝炼了“慎思笃行、博学致新”的校训,培养了十万余名各条战线的优秀人才,成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师范大学。
    学校地处有“中国避暑之都”美誉的林城贵阳,现有两个校区,分别坐落在云岩区和白云区,占地面积近千亩,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5.15万平方米,各类运动场馆面积7.9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6亿元。设有17个学院、2个教学部、1所继续教育学院、1所独立学院;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8个,1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0个本科专业,22个高职(专科)专业,53个成人教育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10个学科门类;设有13个校级研究所,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实验中心、网络与信息中心。学校现有8个省级重点学科(自然地理学、植物学、文艺学、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与教学论、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数学、人文地理学)、17个校级重点学科;有3个教育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示范性本科专业、20门省级精品课程、66门校级精品课程;建有8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所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1个贵州省山地环境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1个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文学·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1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分中心、1个“贵州省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点”、1个“贵州省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研究中心”,以及“贵州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贵州省教师教育现代化教学实习基地”和“贵州师范大学毕节实验区教学科研基地”;有教育部挂靠的“全国外语考试贵州考试中心”、“信息技术及应用培训基地”、“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培训中心”;有“贵州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贵州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贵州省高考评卷基地”和“贵州省美术设计类专业考试基地”等。
    学校现有教职工1991人,师资1161人,其中教授171人、副教授320人,博士83人、硕士440人。教师中有特聘的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8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贵州省核心专家1人、省管专家17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人、省高校教学名师11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9人。
    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推进素质教育,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积极倡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风尚,大力弘扬“爱国、奉献、敬业、自强”的校园精神,努力建设“严谨治学、严格执教、敬业爱生、为人师表”的教风和“勤学习、深思考、多研究、敢创新”的学风。
    学校固定资产达5.08亿元,占地面积近千亩,校舍总面积45万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7.9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16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344.49万元),校园计算机信息网络覆盖全校两个校区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和师生生活区,被教育部确定为“教育电子政务试点工程建设单位”。全校现有纸质图书187.8万册、中文期刊3000余种、外文期刊173种、电子图书54万种/册、电子报刊7.2万种,各类数据库20个,数字资源达22个TB。学校图书馆是国内高校中第一个成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分中心的成员馆。
    学校建有28个实验室,有10个基础实验室已通过省级合格评估。学校实验中心同时是贵州省司法厅首批批准的“物证司法鉴定所”、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的“贵州省化学试剂质量监督检验站”、“贵州省中药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平台”,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认证合格证书(CMA)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授权证书(CAL)。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72万余人、研究生1353人、高职(专科)生1738人、成人教育学生1.74万余人,生源来自全国二十七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留学生21人。近五年全日制本专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名列全省高校前茅;研究生毕业就业率为100%。
    学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科研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近三年,学校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国家科技支撑(攻关)计划项目3项、国家863高技术研究计划项目1项、国家973专项子课题3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3项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91项。近五年,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80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出版学术专著100部、译著5部、统编教材82部、发表学术论文2734篇,其中被SCI收录56篇、EI收录11篇。学校建成省级精品课6门、校级精品课48门,建立了11个“贵州省首批教师教育现代化教学实习基地”,6项多媒体教学课件分别获省级一、二、三等奖,同时1项获国家级三等奖,5项获国家优秀奖。
    学校注重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与交流的关系,分别与韩国、日本的2所大学开展了互换培养项目。
    站在新起点,肩负新使命。学校将继续发挥在贵州高等师范教育中的龙头作用,立足贵州,面向西部,服务全国;以教学为立校之基,以科研为强校之本;适度发展本科生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努力发展留学生教育,稳步发展继续教育和高职教育;大力培养口径宽、基础厚、素质高、能力强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努力将贵州师范大学建设成为省内一流、部分学科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主要领导 党委书记:蒲芝权 党委副书记、校长:伍鹏程
    为更好地继承学校的光荣传统,传续优良校风,凝聚师生心志,努力建设省内一流、部分学科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我校从2007年6月起,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校训、校歌和学校标识。截至2007年8月底,共收到应征校标作品图案161个、应征校训作品98条、应征校歌歌词5篇。经专家对应征作品进行匿名评审后,选出入围作品(鉴于校歌应征作品只有歌词而未谱曲,不符合征集要求,故未进行入围作品评审)在校园网上进行公布,广泛征求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在师生员工投票推荐的基础上,校党委召开会议,对校训、学校标识入围作品进行充分讨论,确定了校训和学校标识,并决定正式启用。同时,对贵州师范大学校名字样进行了规范。
    校训为“慎思笃行、博学致新”。释意:《礼记•中庸》十九章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句。校训取其精要,强调:深入、全面地思考,坚持不懈的实践;广泛、宽厚地汲取,不断追求升华和创新。
    学校标识(见上图)的创意说明:作品内部以略加变形的篆体汉字“师大”为主图案,突出学校的教师教育特色。图形端庄典雅、稳重大气,体现了学校的办学风格、办学特色和定位,凸显了学校数十年办学的厚重积淀,既表明学校重视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又蕴含了学校勇于开拓创新之意。圆形标志是中国大学标志设计的传统和对大学悠久历史的继承和延续。图案严谨稳重、简洁明快,色彩热烈典雅。
    校名标准字样(见上图)。
    贵州师范大学创建于1941年,原名“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建国后更名为“贵阳师范学院”,1985年改名为“贵州师范大学”,1996年被确定为贵州省省属重点大学,2004年原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并入。
    学校历经六十七年风雨,熔铸了“爱国、奉献、敬业、自强”的大学精神,凝炼了“慎思笃行、博学致新”的校训,培养了十万余名各条战线的优秀人才,成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师范大学。
    学校地处有“中国避暑之都”美誉的林城贵阳,现有两个校区,分别坐落在云岩区和白云区,占地面积近千亩,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5.15万平方米,各类运动场馆面积7.9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6亿元。
    学校现有教职工1991人,师资1161人,其中教授171人、副教授320人,博士83人、硕士440人。教师中有特聘的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8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贵州省核心专家1人、省管专家17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人、省高校教学名师11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9人。
    学校现有17个学院、1所继续教育学院、1所独立学院(求是学院)、2个教学部;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0个本科专业、22个高职(专科)专业,53个成人教育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10个学科门类;有3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8个省级重点学科、17个校级重点学科;有3个教育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示范性本科专业、20门省级精品课程、66门校级精品课程;建有8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有25个实验室,其中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14810人、硕士研究生1353人。近五年全日制本专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研究生毕业就业率为100%。
    学校建成覆盖两校区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和师生生活区的校园网,形成覆盖两校区所有办公室、教研室、阅览室、实验室的高速网络接入环境。全校现有馆藏纸质图书187.8万册、电子图书54万种/册、电子报刊7.2万种,各类数据库20个,数字资源达22个TB。
    近三年,学校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国家科技支撑(攻关)计划项目3项、国家863高技术研究计划项目1项、国家973专项子课题3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3项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91项。近五年,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80项。
    学校注重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与交流的关系,分别与韩国、日本的2所大学开展了互换培养项目。
    站在新起点,肩负新使命。在党的十七大精神鼓舞下,学校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贵州,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发挥在贵州教师教育中的龙头作用,建成省内一流、部分学科专业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多科性师范大学。
    数据截止2008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