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is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系统查询不到结果?

论文降重 独有的降重技术

免费使用,100%过查重,多种降重模式,1小时轻松搞定论文

论文查重 检测与学校相同

一站式聚合查重平台,含知网、万方、维普等,正品价格便宜

isis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系统查询不到结果?

问:isis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系统查询不到结果?

  • 答:可能是系统出现bug漏洞。
    在基金网站右上角有"项目查询”按钮,打开后可见许多选项,打开”项目类型”选择”重大项目,学科代码填上你要查询的学科,如E是工程材料学部,F是信息学部,在网站申请代码中可查询。这样你就可查到基金委批准的重大项目题目等简单信息。

问:四六级成绩查询有漏洞吗?怎么听说证书真假是查不到的?

  • 答:四六级成绩通过官网查询是没有漏洞的,通过学校和正规机构颁发的证书都是真的。

    证书真假可通过中国教育考试网查询。网站链接:中国教育考试网。

    由于四、六级考试是一个每年涉及上千万考生的超大规模标准化考试,因此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须经过一定规模的试点,对新试卷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作出科学的论证,并了解师生的反馈。

    为此,自2006年1月份开始,从参加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学生中试行改革后的四级考试,自2006年6月份开始以同等方式试行新的六级考试。

    初步定于2007年1月全面实施改革后的四级考试,2007年6月全面实施改革后的六级考试。考委会将按照《教学要求》制定新的四、六级考试大纲和样题,并及时向教师和学生公布。

    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四、六级考试将加大听力理解部分的题量和比例,增加快速阅读理解测试,增加非选择性试题的比例。试点阶段四、六级考试各部分测试内容、题型和所占比例见:英语分数710分构成图。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口语考试仍将与笔试分开实施,继续采用已经实施了五年的面试型的四、六级口语考试(CET-SET)。同时,考委会将积极研究开发计算机化口语测试,以进一步扩大口语考试规模,推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 答:由于四六级查分系统存在漏洞,致使四六级证书“真假难辨”。 据了解,目前全国四六级考试委员会指定的唯一成绩查询官网是 “99宿舍”,但因为每年参加考试的人数众多,官网服务器已无法负荷大量的成绩信息。所以,考生每年能从官网上查到最近一次的考试成绩。这个成绩的查询有效期一般会持续4个月左右,当下一次考试时间临近,成绩也就跟着“灰飞烟灭”。 如此一来,只要考生出示的是比 “最近一次考试”时间稍早的证书,那么它的真假将无法从查询官网上得到验证。 除了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官方成绩查询网站,四六级成绩还可通过另外两种渠道查询:一是到持证人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学校教务处进行核对;二是和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进行联系查核。 厦门大学教务处的工作人员表示,如果企业想查询学生往年四六级成绩,需有正式发函,并联系学校教务处,“但基本上没有企业来查询过”。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称,如果招聘单位需要查验证书真伪,需要出示带有公章的公函,并附上考生的成绩单或复印件,还要支付来回寄送的邮费,才能从考试中心办公室查验证书真伪。“企业不可能以证书或成绩单上的编号在任何网站上进行往年分数的查验。”

问:我上次在网上对有关企业信息的查询,但是发现很多漏洞,怎样才能查到准确的信息?

  • 答:查企业的时候,“点击律”能够实时关注企业诉讼情况,了解企业法律动态,从而更客观地评估企业风险。“点击律”“查企业”服务利用大数据及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对大量复杂的数据进行分析,把数据背后的信息以最直观的形态展示给用户,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力的风险预警工具。

问:漏洞检测的几种方法?

  • 答:漏洞扫描有以下四种检测技术:
    1.基于应用的检测技术。它采用被动的、非破坏性的办法检查应用软件包的设置,发现安全漏洞。
    2.基于主机的检测技术。它采用被动的、非破坏性的办法对系统进行检测。通常,它涉及到系统的内核、文件的属性、操作系统的补丁等。这种技术还包括口令解密、把一些简单的口令剔除。因此,这种技术可以非常准确地定位系统的问题,发现系统的漏洞。它的缺点是与平台相关,升级复杂。
    3.基于目标的漏洞检测技术。它采用被动的、非破坏性的办法检查系统属性和文件属性,如数据库、注册号等。通过消息文摘算法,对文件的加密数进行检验。这种技术的实现是运行在一个闭环上,不断地处理文件、系统目标、系统目标属性,然后产生检验数,把这些检验数同原来的检验数相比较。一旦发现改变就通知管理员。
    4.基于网络的检测技术。它采用积极的、非破坏性的办法来检验系统是否有可能被攻击崩溃。它利用了一系列的脚本模拟对系统进行攻击的行为,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它还针对已知的网络漏洞进行检验。网络检测技术常被用来进行穿透实验和安全审记。这种技术可以发现一系列平台的漏洞,也容易安装。但是,它可能会影响网络的性能。
    网络漏洞扫描
    在上述四种方式当中,网络漏洞扫描最为适合我们的Web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工作,其扫描原理和工作原理为:通过远程检测目标主机TCP/IP不同端口的服务,记录目标的回答。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搜集到很多目标主机的各种信息(例如:是否能用匿名登录,是否有可写的FTP目录,是否能用Telnet,httpd是否是用root在运行)。
    在获得目标主机TCP/IP端口和其对应的网络访问服务的相关信息后,与网络漏洞扫描系统提供的漏洞库进行匹配,如果满足匹配条件,则视为漏洞存在。此外,通过模拟黑客的进攻手法,对目标主机系统进行攻击性的安全漏洞扫描,如测试弱势口令等,也是扫描模块的实现方法之一。如果模拟攻击成功,则视为漏洞存在。
    在匹配原理上,网络漏洞扫描器采用的是基于规则的匹配技术,即根据安全专家对网络系统安全漏洞、黑客攻击案例的分析和系统管理员关于网络系统安全配置的实际经验,形成一套标准的系统漏洞库,然后再在此基础之上构成相应的匹配规则,由程序自动进行系统漏洞扫描的分析工作。
    所谓基于规则是基于一套由专家经验事先定义的规则的匹配系统。例如,在对TCP80端口的扫描中,如果发现/cgi-bin/phf/cgi-bin/Count.cgi,根据专家经验以及CGI程序的共享性和标准化,可以推知该WWW服务存在两个CGI漏洞。同时应当说明的是,基于规则的匹配系统有其局限性,因为作为这类系统的基础的推理规则一般都是根据已知的安全漏洞进行安排和策划的,而对网络系统的很多危险的威胁是来自未知的安全漏洞,这一点和PC杀毒很相似。
    这种漏洞扫描器是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它的工作原理是:当用户通过控制平台发出了扫描命令之后,控制平台即向扫描模块发出相应的扫描请求,扫描模块在接到请求之后立即启动相应的子功能模块,对被扫描主机进行扫描。通过分析被扫描主机返回的信息进行判断,扫描模块将扫描结果返回给控制平台,再由控制平台最终呈现给用户。
    另一种结构的扫描器是采用插件程序结构。可以针对某一具体漏洞,编写对应的外部测试脚本。通过调用服务检测插件,检测目标主机TCP/IP不同端口的服务,并将结果保存在信息库中,然后调用相应的插件程序,向远程主机发送构造好的数据,检测结果同样保存于信息库,以给其他的脚本运行提供所需的信息,这样可提高检测效率。如,在针对某FTP服务的攻击中,可以首先查看服务检测插件的返回结果,只有在确认目标主机服务器开启FTP服务时,对应的针对某FTP服务的攻击脚本才能被执行。采用这种插件结构的扫描器,可以让任何人构造自己的攻击测试脚本,而不用去了解太多扫描器的原理。这种扫描器也可以用做模拟黑客攻击的平台。采用这种结构的扫描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如着名的Nessus就是采用这种结构。这种网络漏洞扫描器的结构如图2所示,它是基于客户端/服务器(C/S)结构,其中客户端主要设置服务器端的扫描参数及收集扫描信息。具体扫描工作由服务器来完成。
  • 答:系统安全漏洞,也可以称为系统脆弱性,是指计算机系统在硬件、软件、协议的设计、具体实现以及系统安全策略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系统脆弱性是相对系统安全而言的,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一切可能导致系统安全性受影响或破坏的因素都可以视为系统安全漏洞。安全漏洞的存在,使得非法用户可以利用这些漏洞获得某些系统权限,进而对系统执行非法操作,导致安全事件的发生。漏洞检测就是希望能够防患于未然,在漏洞被利用之前发现漏洞并修补漏洞。本文作者通过自己的实践,介绍了检测漏洞的几种方法。 漏洞检测可以分为对已知漏洞的检测和对未知漏洞的检测。已知漏洞的检测主要是通过安全扫描技术,检测系统是否存在已公布的安全漏洞;而未知漏洞检测的目的在于发现软件系统中可能存在但尚未发现的漏洞。现有的未知漏洞检测技术有源代码扫描、反汇编扫描、环境错误注入等。源代码扫描和反汇编扫描都是一种静态的漏洞检测技术,不需要运行软件程序就可分析程序中可能存在的漏洞;而环境错误注入是一种动态的漏洞检测技术,利用可执行程序测试软件存在的漏洞,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软件漏洞检测技术。 安全扫描 安全扫描也称为脆弱性评估(Vulnerability Assessment),其基本原理是采用模拟黑客攻击的方式对目标可能存在的已知安全漏洞进行逐项检测,可以对工作站、服务器、交换机、数据库等各种对象进行安全漏洞检测。 到目前为止,安全扫描技术已经达到很成熟的地步。安全扫描技术主要分为两类:基于主机的安全扫描技术和基于网络的安全扫描技术。按照扫描过程来分,扫描技术又可以分为四大类:Ping扫描技术、端口扫描技术、操作系统探测扫描技术以及已知漏洞的扫描技术。 安全扫描技术在保障网络安全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借助于扫描技术,人们可以发现网络和主机存在的对外开放的端口、提供的服务、某些系统信息、错误的配置、已知的安全漏洞等。系统管理员利用安全扫描技术,可以发现网络和主机中可能会被黑客利用的薄弱点,从而想方设法对这些薄弱点进行修复以加强网络和主机的安全性。同时,黑客也可以利用安全扫描技术,目的是为了探查网络和主机系统的入侵点。但是黑客的行为同样有利于加强网络和主机的安全性,因为漏洞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未被发现而已,而只要一个漏洞被黑客所发现并加以利用,那么人们最终也会发现该漏洞。 安全扫描器,是一种通过收集系统的信息来自动检测远程或本地主机安全性脆弱点的程序。安全扫描器采用模拟攻击的形式对目标可能存在的已知安全漏洞进行逐项检查。目标可以是工作站、服务器、交换机、数据库等各种对象。并且,一般情况下,安全扫描器会根据扫描结果向系统管理员提供周密可靠的安全性分析报告,为提高网络安全整体水平提供了重要依据。 安全扫描器的性质决定了它不是一个直接的攻击安全漏洞的程序,它是一个帮助我们发现目标主机存在着弱点的程序。一个优秀的安全扫描器能对检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帮助我们查找目标主机的安全漏洞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一般情况下,安全扫描器具备三项功能: ● 发现Internet上的一个网络或者一台主机; ● 一旦发现一台主机,能发现其上所运行的服务类型; ● 通过对这些服务的测试,可以发现存在的已知漏洞,并给出修补建议。 源代码扫描 源代码扫描主要针对开放源代码的程序,通过检查程序中不符合安全规则的文件结构、命名规则、函数、堆栈指针等,进而发现程序中可能隐含的安全缺陷。这种漏洞分析技术需要熟练掌握编程语言,并预先定义出不安全代码的审查规则,通过表达式匹配的方法检查源程序代码。
  • 答:漏洞检测可以分为对已知漏洞的检测和对未知漏洞的检测。

    已知漏洞的检测主要是通过安全扫描技术,检测系统是否存在已公布的安全漏洞;而未知漏洞检测的目的在于发现软件系统中可能存在但尚未发现的漏洞。

    现有的未知漏洞检测技术有源代码扫描、反汇编扫描、环境错误注入等。

    1、源代码扫描

    源代码扫描主要针对开放源代码的程序,通过检查程序中不符合安全规则的文件结构、命名规则、函数、堆栈指针等,进而发现程序中可能隐含的安全缺陷。

    2、反汇编扫描

    反汇编扫描对于不公开源代码的程序来说往往是最有效的发现安全漏洞的办法。分析反汇编代码需要有丰富的经验,也可以使用辅助工具来帮助简化这个过程,但不可能有一种完全自动的工具来完成这个过程。

    3、环境错误注入

    由程序执行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个特点,不难看出静态的代码扫描是不完备的。环境错误注入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软件测试方法,这种方法在协议安全测试等领域中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错误注入,即在软件运行的环境中故意注入人为的错误,并验证反应——这是验证计算机和软件系统的容错性、可靠性的一种有效方法。错误注入方法就是通过选择一个适当的错误模型试图触发程序中包含的安全漏洞。

  • 答:这个简单啊选择漏洞扫描修复工具你可以试试腾讯电脑管家,打开腾讯电脑管家,点击工具箱,然后选漏洞修复就可以了。
    腾讯电脑管家是一款免费专业的杀毒软件。
    集“专业病毒查杀、智能软件管理、系统安全防护”于一身,
    开创了“杀毒 + 管理”的创新模式。
  • 答:可以安装一个电脑管家在电脑上
    然后打开工具箱,在里面找到修复漏洞功能
    使用这个功能,去修复电脑所有检测出的高危漏洞即可

问:“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 答:

    合同的基本原则主要是:一、平等原则: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二、自愿原则: 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三、公平原则: 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四、诚实信用原则: 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五、权利滥用禁止和公序良俗原则: 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 答:(一)平等原则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3条的规定,“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平等原则意味着合同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在订立和履行合同以及承担违约责任等方面地位是平等的,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是对等的。在合同关系以外的其他关系中,当事人可能存在地位上的差异,例如在行政管理关系中行政主体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但两者在合同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仍然是平等的,例如行政管理部门向其管辖下的企业采购物品,就不能凭借自身的行政权力而凌驾于企业之上。
    (二)合同自由原则
    《合同法》第4条规定:“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合同自由原则要求当事人通过自由协商来确定彼此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非法干预。合同自由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涵义:缔约自由,即自由决定是否与他人订立合同;自由选择合同相对人;自由决定合同内容,包括订立哪种类型的合同、订立哪些合同条款;自由选择合同的形式,包括书面形式、口头形式以及其他形式;自由变更和解除合同,在当事人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可以对合同的内容进行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关系。
    (三)公平原则
    《合同法》第5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公平原则主要体现在:当事人双方在订立合同时,应当公平地确定彼此的权利义务,不能使权利义务显失公平的合同是可以撤销的合同(《合同法》第54条);一旦发生合同纠纷,司法机关和仲裁机构需要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进行公平的考量,在此基础上作出裁判。
    (四)诚实信用原则
    《合同法》第6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意味着当事人在订立和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应当诚实守信,不得滥用权利和规避义务。诚实信用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同订立阶段,当事人之间应当相互承担忠实、诚实、保密、相互照顾和协助的附随义务。在谈判的过程中,不得采取恶意磋商、欺诈等不正当手段牟取不法利益,不得泄露和不正当地使用对方的商业秘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8条规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经批准或者登记才能生效的合同成立后,有义务办理申请批准或者申请登记等手续的一方当事人未按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办理申请批准或者未申请登记的,属于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第(三)项规定的‘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相对人的请求,判决相对人自己办理有关手续;对方当事人对由此产生的费用和给相对人造成的实际损失,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2.合同履行阶段,当事人要依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及交易习惯,按照诚信原则的要求履行通知、协助和保密等附随义务。在合约约定不明确的情况下,需要遵循诚信原则履行自己的义务。
    3.在合同条款和用词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时,应当按照诚实信用原则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由此引起纠纷时,司法机关和仲裁机构应该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确定当事人的真实意思,对合同进行正确的解释。
    案例1:签约谈判过程中泄露商业秘密,应否承担赔偿责任?
    [案情回放]
    王金城是一名制造厂的老技工。他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从事发明创造,研发出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装订器,并申请了专利。甲厂获悉后,与王金城取得联系,表示愿意将这种多功能装订器投入生产。考虑到未来的市场风险,甲厂提出先生产一批,投入市场后销售情况好的话,双方再正式签订专利转让合同。王金城表示同意。在此期间,该厂的技术员孙某将多功能装订器的专利技术资料擅自出售给乙厂,乙厂批量生产后投入市场。甲厂发现后,借故拒绝与王金城签订专利转让合同。王金城查明真相后,遂提起诉讼,要求甲厂赔偿自己的损失。
    [专家点评]
    依据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双方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应当承担保密义务。我国《合同法》第43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无论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的使用。泄露或者不正当的使用该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甲厂虽然未与王金城正式签订专利转让合同,但在谈判阶段仍然负有对其专利技术保密的责任。甲厂的技术员泄露专利技术,给王金城造成损失,违反了订立合同的附随义务,应当由甲厂承担赔偿责任。
    (五)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
    《合同法》第7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当事人订立和履行合同的行为不仅要遵守法律规定,还要符合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要求。也就是说,当事人在订立和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不得扰乱经济秩序,损害公共利益。如果当事人的行为显著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在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司法机关可以直接适用公序良俗原则,宣布合同无效。
    (六)严守合同原则
    《合同法》第8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这一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旦合同成立,当事人双方要受合同条款的约束;当事人不得擅自变更和解除合同,合同的变更和解除需要双方协商一致;如果没有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当事人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必须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 答:《合同法》总则第1章对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作了明确的规定。
    1.平等、自愿原则
    《合同法》第3条规定:“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此项规定明确指出,当事人无论是有什么身份,其在合同关系中相互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都是独立的,享有平等主体资格的合法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是自愿原则的前提。
    2.公平、诚实信用原则
    《合同法》第5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合同法》第6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公平、诚实信用是民事活动的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公平、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当事人在订立和履行合同,以及合同终止后的全过程中,都要讲诚实,重信用,相互协作,不得滥用权利。
    3.遵守法律、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
    《合同法》第7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遵守法律和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是合同法的重要基本原则。
    4.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的原则
    《合同法》第八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订立合同实行自愿原则,但是,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受法律保护。当事人应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取得相对人的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如果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必须承担违约责任或者受到法律的制裁。
  • 答: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有,平等自愿,诚实信用,公平原则,不损害公益。

    详细介绍合同法的基本规则:

    1、平等原则: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1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对等1合同当事人必须就合同条款充分协商,取得一致,合同才能成立。
    2、自愿原则包括:

    第一,订不订立合同自愿,当事人依自己意愿自主决定是否签订合同;

    第二,与谁订合同自愿,在签订合同时,有权选择对方当事人;

    第三,合同内容由当事人在不违法的情况下自愿约定;

    第四,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当事人可以协议补充、协议变更有关内容;

    第五,双方也可以协议解除合同;

    第六,可以约定违约责任,在发生争议时,当事人可以自愿选择解决争议的方式。

    总之,只要不违背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的规定,合同当事人有权自愿决定。

    当然,自愿也不是绝对的,不是想怎样就怎样,当事人订立合同、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3、公平原则具体包括:

    第一,在订立合同时,要根据公平原则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得滥用权利,不得欺诈,不得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第二,根据公平原则确定风险的合理分配;

    第三,根据公平原则确定违约责任。
    4、诚实信用原则具体包括:

    第一,在订立合同时,不得有欺诈或其他违背诚实信用的行为;

    第二,在履行合同义务时,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及时通知、协助、提供必要的条件、防止损失扩大、保密等义务;

    第三,合同终止后,当事人也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5、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原则。《合同法》第7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问:美国航空系统瘫痪,航空系统如此脆弱你怎么看?

当地时间4月1日,西南航空、达美航空、联合航空、阿拉斯加航空、捷蓝航空均发生系统故障。

  • 答: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事情:2019年4月1日的时候,美国西南航空、达美航空、联合航空、阿拉斯加航空、捷蓝航空均发生系统故障,导致大量乘客出行延误。目前还没有统计多少乘客受到影响,系统又会到什么时候恢复【如下图所示,是FAA对该事故的报道】。

    事实上不仅仅是航空系统,整个人类的工业系统本身都是比较脆弱的。

    比如说2003年的时候美国和加拿大发生了停电事故,史称2003年美加大停电【如下图所示是这场停电事故的影响范围】,超过5000万人被这场事故波及,大停电持续超过十天,有超过100人因此而死亡。而这场事故的原因也是软件故障。

    简单说,现代工业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亿万人通过复杂的系统在一起工作,最终让这个社会高效地运转起来,但是我们知道,越是精密的仪器,越是对外界的环境敏感,稍有不慎,甚至于一粒灰尘都可以让整个机器停转。所以一旦这个复杂的社会合作网络里面出现什么故障,往往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这些故障有些时候是一些软件故障,有些时候是人的操作故障,有些时候甚至于是一些不可预知的天文现象【比如说1989年太阳风暴就导致加拿大发生大规模的停电事故】。总之,你无法预知也想象不到。所以才会发生航空系统大规模崩溃的事件。简单说,这样的事情是我们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不可避免的,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必然会发生的。

    但是,事情不能简单看现在的情况,而是要跟历史对比着看。

    比如说我们看看这场航空系统故障下乘客们是怎么抱怨的。这位乘客抱怨:“早上5点就到了机场,现在在航班上坐了一个小时。由于系统中断,各地航班都停靠。我真希望它是愚人节的玩笑。”

    事实上,延误一两个小时放在其他国家,或者放在二十年前,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而借助先进的调度系统,现在很多发达国家航空公司的平均延误时间都可以控制在几分钟之内【如下图所示】,所以说,因为先进科技的使用,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了,口味也变得“刁”了起来,偶尔故障一次反而让人不适应了。

    另外,现代工业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脆弱性,开始注意强调“鲁棒性”,也就是说,要求工业部门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一旦出现了故障一定有备用方案或者备用设备,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现事故的扩大,机场一定也有相关预案,最后也会让乘客走,或者乘客也可以选择其他出行方式出发,不会造成进一步的灾难性后果。

    所以说,因为一两次的事故就因噎废食说高科技不好是完全错误的想法,如何提高工业系统的稳定性,多准备预案应对突发事件才是大家应该做的。
  • 答:首先,美国航空系统是全球数一数二的系统,对于说他的系统瘫痪是存在的,但是美国航空系统不是脆弱的,这是由于人们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和美国交通运输能力不足的表现,对于当地时间4月1日,西南航空、达美航空、联合航空、阿拉斯加航空、捷蓝航空均发生系统故障。我认为是由于天气、客流 等因素造就了这次问题如果美国航空没有任何的不足,那么是太过于完美,会麻痹美国交管运输的官员,导致一些安全事故发生引起人员伤亡。发生这样的事故纯属是一场意外,如果美国官员时刻做到防微杜渐,这样的事就不会发生。

    其次,可能由于人为的故意干扰,导致系统受到威胁,引起这种事故。当来历不明的电磁波,对指挥中心发出的信号进行干扰,容易引起网络对抗,使得时间延迟,导致发生这种事

  • 答:我觉得这种说法很片面。
    第一,毕竟美国是一个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军事经济方面的能力是不容小觑的,
    第二,航空系统关乎一个国家的交通状况和航天状况,对于人们的安全出行和顺畅出行具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对于美国来说,它不可能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中,航空系统的瘫痪,在有些方面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是航空机械的老化,或者长时间过度使用,等等。都会促使航空系统出现问题。
    第四,我们不能把美国想的那么不堪,毕竟人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摆在那里。大家一定要从多个角度看问题。
    好了,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大家还是要多看看官方的回答,切不可随意发表言论。以免惹火上身。

  • 答:高科技便捷性带来的安全隐患是一直存在的。无论是多么发达的国家,在此类事件中,只能是后知后觉,即使是一直防范也是无济于事,该发生的总会发生。高科技的产物是一环扣一环,随便其中一环出现问题,其它环节都无法独立运转,那么出事故就成了必然。此次事件并不在于发生在哪里,而根源在于科技太过发达的产物,无论是人为还是意外,均无法避免。
  • 答:答:美国航空糸统瘫痪,航空糸统脆弱,说明美国这方面科技还不完善,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几年,中国在航空领域发展迅速,大有赶超美国的趋势,相信不久的未来,中国航空会越来越好,走在美国的前头,中华崛起势不可挡。

问: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

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

  • 答:近年来,转基因食品引出的潜在危险问题越来越明显。据基因食品标准工作组专家覃文博士介绍,国际上现有的动物试验发现,转基因食品对小白鼠的某些器官造成了损害,对生态环境也会造成危害。在转基因食品中,消费者食用最频繁的,当属食用油。目前在超市销售的大豆调和油、大豆色拉油几乎都是用从国外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加工而成。作为消费主流的调和油,其90%以上的配料都采用了转基因大豆色拉油。提醒大家在购买食用油时,要特别注意标签,看清是“转基因”还是“非转基因”。
    由于转基因的危害是不可预期的,且潜伏期非常长,所以观察起来非常困难。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长期食用转基因产品,肯定会对人体基因或器官有所影响,而这种影响发生在下一代身上的可能性或许更大。
    长期以来,关于转基因油脂食品是否会威胁人类健康的争论一直不断,但这一消息的报露,不得不让我们审视一下转基因在中国“渗透”的状况。中国人目前消费的大豆油,90%是用进口的转基因大豆生产的。那么,转基因油脂食品能否长期食用?它对人体的健康和安全有多大影响?
    在过去几年当中,曾经发生过食用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事件。2002年英国进行了转基因食品DNA的人体残留试验,有7名做过切除大肠组织手术的志愿者,吃了用转基因大豆做的汉堡包之后,在他们小肠肠道的细菌里面检测到了转基因DNA的残留物。
    国际消费者协会认为,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影响人体抵御病毒的能力,而且这种不良的后果,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反应出来,它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旦出了问题就很麻烦,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据了解,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怀疑:1、产生毒素或增加食品毒素含量。一些研究学者认为,转基因食品可能增加微量毒素的含量,严重的会导致某些遗传类疾玻2、营养成分减少。英国伦理和毒性中心的试验报告说,转基因食品中对人体有益的成份减少了12%至14%。3、引起人体过敏反应,造成不可预知的后果。而天然食品却不存在以上的缺点,对人体是相对安全的。
    目前,世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大都非常谨慎,有许多国家开始反对转基因生物,尤其是欧盟,公众已经对转基因生物产生了怀疑,据悉,由于欧洲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普遍反对,在欧洲30家主要零售商的店铺很难找到转基因产品。英国的许多大超市禁止使用转基因生物作为原料生产食品。即使是在对转基因食品持积极态度的美国也对转基因食品做了严格规定。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人员讲,美国用巴西豆中的某一些氨基酸研制成了转基因大豆后发现,一些人食用后出现了过敏现象。为此,美国政府不仅没有批准这种大豆作为商品化生产,而且根本不允许上市。在我国,如食用油行业也规定,厂家在油品的标签上要明确标注成份、原料(转基因或非转基因)、工艺、产地等标识,让国人越来越多地享有知情权和选择权。曾于上海举行的“面向21世纪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论坛”上,中国消协负责人指出:“不论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转基因食品,都必须明确标明含有某种基因,以免那些对转基因食物过敏的人误食而造成严重后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转基因与非转基因食品的区分意识也会逐渐提高。其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拒绝食用转基因食品。国际消费者协会也提倡食品商避免使用转基因原料,鼓励消费者选购非转基因食品。
    对于转基因食品,中国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表示,市场上售卖的转基因食品,还是经过国家相关质检部门的检测的,但非转基因肯定更安全放心。吃不吃转基因食品都由市民自己拿主意,比方说食用油,如果市民担心,可改吃其他没有注明转基因成分的油,比如花生油、橄榄油、非转基因菜籽油等,安全性会更高一些,购买食品时,多注意看看产品包装上的相关内容。
  • 答:凡通过安全评价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一样安全,可放心食用。

    转基因食品到胃里后便被强大的消化酶分解成人体可以吸收的小分子物质,从而为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与普通的食品无异。此外,转基因技术中使用的基因,都是自然界存在的、功能已经研究透彻、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基因,它们不仅不会致癌,还会赋予传统动植物不具备的优良特性。

    从1987年第一例转基因作物在田间试验到1996年开始推广,转基因已成为人类科技史上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世界上有超过70%的人口是生活在批准种植或进口转基因的国家,从未发生过一例安全事件,那些著名的“安全事件”,事后证明都是谣言。

    扩展资料

    基本原则

    199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专门召开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会议,进行了《现代生物技术食品安全性评价:概念与原则》的报告。“实质等同性原则”。是指对转基因作物的农艺性状和食品中各主要营养成分、营养拮抗物质、毒性物质及过敏性物质等成分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分析,并与相应的传统食品进行比较,若二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则认为该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在食用安全性方面具有实质等同性,不存在安全性问题。

    1995年,WHO正式将“实质等同性原则”应用于现代生物技术植物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中,1996和2000年的FAO/WHO专家咨询会议、2000和2001年在日本召开的世界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转基因食品政府间特别工作组会议也对“实质等同性原则”给予了肯定。至此,转基因食品安全卫生评价的基本原则得到了世界公认。

    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辟谣|引入转基因食品将致“全民癌症”?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有机食品、转基因食品哪个更安全? 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转基因食品

  • 答:转基因食物的支持者宣称转基因食物是安全的,并且具有传统食物所不具备的特性,可以解决包括全球饥荒在内的多个问题。然而转基因食物有许多反对者。有反对者称目前这对转基因食物进行的安全性研究都是短期的,无法有效评估人类几十年进食转基因食物的风险。另外的反对者则担心转基因生物不是自然界原有的品种,对于地球生态系统来说是外来生物。转基因生物的种植会导致这种外来品种的基因传播到传统生物中,并导致传统生物的基因污染。许多环境保护组织,包括绿色和平、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地球之友等都持有该种观点。
    长期食用转基因食品究竟会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我们来看看科学界的权威人士和机构是怎么说的。
    科学松鼠会在一文中提到:所有食品都没有绝对的安全性。过去没有发现危害,不代表在我们观察能力所及范围之外没有发生危害,也不代表将来不发生危害,因此不完全归纳法不能提供绝对的证明。转基因食品如此,非转基因食品也是如此。传统的非转基因食品也未必是绝对安全的。转基因不是对自然规律的违背,而是人类掌握了自然规律以后,加以利用来为自己服务。转基因是一种中性的技术,它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关键在于人类怎么使用它。
    方舟子也曾在文章中明确表达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已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不仅是安全的,而且往往要比同类非转基因食品更安全。因为种植抗虫害转基因作物能不用或少用农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主要是对农民、环境有益,对消费者的好处还不是那么直接。
  • 答: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包括环境安全性和食用安全性。你应该是指它的食用安全性吧。1993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提出了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实质等同性原则,即通过转基因技术生产的“产品”如果和传统的产品有时只等同性,则可认为是安全的。若转基因产品不存在实质等同性,则应进行严格的安全性评价,要求对所转入基因认真研究,确认对人畜无毒,不形成过敏源。
    从纯技术层面分析,转基因技术是中性的,对人体不存在利弊问题。但是由于转基因食品是把一种外源的基因转移到生物本身去,因此,便有可能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风险,这些风险在短时间内往往不易发现,因此加强监管和严格审批是必要的。
  • 答:由于转基因食品中有些成分是传统食品中从来没有的。现代生物技术将其他生物基因转入植物,将病毒、细菌和非食物品种的外源基因,以及标记基因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等引入食用作物,都是传统育种技术无法实现的。再者,现代遗传工程学还比较年青,谁也说不清这些遗传改变将来会产生什么后果。因此,各国对这类食品的安全检验要求比用传统方法培育生产的更加严格。截至2013年,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以实质等同性原则为依据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199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次提出了实质等同性原则。OECD 认为,以实质等同性为基础的安全性评价,是说明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成分安全性最实际的方法。1996年FAO和WHO 的专家咨询会议建议“以实质等同性原则为依据的安全性评价,可以用于评价GM生物衍生的食品和食品成分的安全性。”实质等同性可以证明转基因食品并不比传统食品不安全,但并不证明它是绝对安全的,因为证明绝对安全是不切实际的。
    会议将实质等同性分为以下三类:
    (1)与传统食品和食品成分具有等同性;
    (2)除某些特定差异外,与传统食品和食品成分具有等同性;
    (3)与传统食品和食品成分无实质等同性;
    实质等同性是安全性评价程序执行前的指导原则,完整食品全面安全性评价的要点是:
    (1)亲本(宿主)作物的安全食用历史、成分、营养、毒性物质、抗营养素等。
    (2)供体基因的安全使用历史、基因组合的分子特性和插入到宿主基因组性质和标记基因,考虑到基因的水平转移和DNA 安全性。
    (3)基因产物危害性的评估数据,包括毒物学和过敏性。
    通过对“开始材料”安全性情况的深入评价和在转化过程的综合评价,为了保证新作物和传统的对应物“一样安全”,还必须按照实质等同性原则,对转基因作物的表型和农艺学性状、成分、全面全性、营养和饲养性等方面的等同性进行综合评价,证明它们和传统对应物是等同的。各国用这个方法评价了50多种GM作物,结论是,由GM作物产生的食品和饲料,和传统作物产生的都是一样安全和营养的。
    截至2013年,从事转基因动、植物研究开发的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与法规以保障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例如美国已建立了健全的从事食品安全与环境检测的管理机构和严格的安全标准,对转基因动、植物的研究、开发、试验、生产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每一种转基因生物在进行释放环境试验和转入商品生产之前,都要对其生物本身以及生产过程的安全性、风险性进行评估审查,通过其相关标淮后才予以批准。为了统一评价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标准,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所属的国际食品规定委员会也已决定制定转基因食品的国际安全标准。中国先由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制定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随后农业部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农业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并同时成立了农业生物工程安全委员会,以负责全国农业生物遗传工程体的安全性审批。
    2014年10月,农业部向国家工商总局发函,商请要求加强对涉及转基因广告的管理。10月9日,央视广告部门官微称禁止对非转基因广告使用“更健康、更安全”等误导性广告词。
    将对涉及转基因、非转基因的产品广告加强审查,其中,在我国和全球均无转基因品种商业化种植的作物,如水稻、花生及其加工品的广告,禁止使用非转基因广告词;对已有转基因品种商业化种植的大豆、油菜等产品及其加工品广告,除按规定收取证明材料外,禁止使用非转基因效果的词语,如更健康、更安全等误导性广告词。